高中生物 课时训练 18 生物进化理论 苏教版必修2内容摘要:

3、择及隔离。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确的是()。 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其中前两者统称为突变。 物种形成的其他两个环节为自然选择和隔离,其中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隔离是一定存在生殖隔离,而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确的是()。 隔离的根本原因解析:生殖隔离和地理隔 离均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 错误。 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的形成是长期地理隔离的结果,却没有产生生殖隔离,C 错误。 种群基因库产生较大差异后导致生殖隔离,D 正确。 答案:可能导致南方 水系中的 5、 40%,a 的基因频率为 60%,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 体的百分比:40%40%=16%,0%60%=36%,8%,A 的基因频率:16%+48%/2=40%,自交产生的后代中体的百分比:16%+48%1/4=28%,6%+48%1/4=48%,48%=24%,A 的基因频率:28%+1/224%=40%。 答案:的物种只生存了极短的时间就灭绝了,这是因为()。 然选择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只生存了极短时间就灭绝的原因是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变异。 答案:资料显示,果蝇约有 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 107个个体,请分析完成以下问题。 (1)已知 6、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 2 500 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 b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2)假定残翅(v)的基因频率为 10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果蝇(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 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 (3)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 一旦发生了隔离,就不会有 交流了。 (4)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 ;其中必要的条件是,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 的方向 8、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的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 这一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 期。 (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 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 与 诱变育种方法相比,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 (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假设该植物具有 3 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 ( 9、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 解析:生物可遗传的变异有三个来源:一是基因突变,二是基因重组,三是染色体变异。 人工选育新品种和自然进化一样,都涉及可遗传的变异,都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水稻田中偶然发现一株矮秆植株,最可能是由于基 因突变,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说明该突变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通过航天飞机搭载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利用空间辐射等培育新品种,其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 组技术相比,后者能够有目的地、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3 对同源染色体(完全来自父方或母方( 概率为(1/2) 3=1/8。 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