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学案文档 第五章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Ⅱ)内容摘要:

3、积累导致生物性状出现差异之后,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而导致表现型进化。 2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判断正误(1)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2)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发生定向改变。 ()(4)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5)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总是不断地变化的。 ()(6)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个体是同一物种。 ()答案(1) (2)(3)(4)(5)(6) 一、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及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1理解“突变”的含义(1)可遗传的 5、原材料每一个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由于每个生物个体所含的基因数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因此基因突变对个体来说不是稀有的,况且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因此,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变异材料。 同时,突变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大量的变异。 可见,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物种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3理解“自然选择”的含义(1)选择的对象:表面对象:生物的变异性状。 实质对象:控制性状的基因。 (2)选择的结果:从生物性状上看,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形成生物的适应性;从实质上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种群内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 7、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问题导析】(1)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使生物定向进化,所以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导致生物不断进化;(3)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 答案C【一题多变】“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你认为这一说法 ()A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 10、形成主要是由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如下图)。 此外还可利用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加倍的原理人工创造新物种,如八倍体小黑麦。 (2)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三者关系如下图:5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区别内容 生物进化 物种形成标志 基因频率改变 生殖隔离出现进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仍可属一个物种 属于不同物种二者联系(1)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2)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1物种的形成是否必须要经过隔离。 是否必须要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须经隔离,但 12、是( )Ab 和 d 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 和 d 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 1 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 b 和 d 是同一物种Da 1 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 c 和 d 是不同物种【问题导析】(1)明确:区分物种的关键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存在地理隔离的不同种群,可能属于不同物种,也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b 和 d 存在地理隔离, 不一定达到生殖隔离;由于 地理隔离,d 和 c 有可能存在生殖隔离;(2)理解:种群基因 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而不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 a 1 中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 14、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从宏观(生态学) 和微观(基因)角度来看生物进化过程,最明显的优点是从基因的角度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性突变学说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1中性学说与现代达尔文主义观点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答案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 2根据上题分析,你是否认为中性学说完全否决了现代达尔文主义。 答案不是。 中性学说侧重于微观水平,现代达尔文主义侧重于宏观水平,二者相互补充。 3下列叙述中,符合中性学说的是()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