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 第4章 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2、响,D 正确。 【答案】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采用抽样检测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解析】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 错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 正确;采用抽样检测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C 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D 正确。 【答案】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 a、b、c 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 c 图所示 3、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a 图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 c 图所示类型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 b 所示类型【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的年龄组成是:a 是增长型,b 是稳定型,c 是衰退型;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不能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 c 图所示类型,还要考虑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大小关系,A 错误;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捕捞后幼体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组成 5、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对种群和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和都为 710 岁B种群和都为 110 岁C种群为 01 岁,种群 为 67 岁D种群为 1 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 为 7 岁以后各年龄期【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对于种群来说,在 01 岁种群存活数的对数下降较快,也就是死亡率较高,所以应重点保护;同理对于种群来说,67 岁应重点保护。 因此 、B、D 项错误。 【答案】列有关种群“S”型曲线的正确叙述是()A自然界中种群增长常表现为 “S”型曲线B达到 K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C “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食物有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解析】自然界的条件有限,因此自然 6、界中的种群增长通常呈 S 型曲线,故 A 正确;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 0,故 B 错误;S 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故 C 错误;种群密度越大(越接近 K 值) ,种群的增长率越小,故 D 错误。 【答案】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 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 n 只鹿中有 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解析】样方法取样的方法通常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故 A 正确;蛇的活动能力强、 8、时种群数量最大,误;影响 A 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较小,影响 C 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环境资源有限,C 正确;B 点对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S”型的 K/2,此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 错误。 【答案】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有作用,可使 K 值发生改变,A 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 0,B 正确;食物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C 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而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 9、 K 值发生变化,所以出生率仍有可能会超过死亡率,D 错误。 【答案】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随机取样方 n 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 2、X 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 1X 2X n)/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 (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 )/重捕个体数【解析】调查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方 n 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 2、X 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 1X 2X n)/n,A 正确;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B 正 10、确;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C 正确;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D 错误。 【答案】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A 正确;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 正确;群落中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 错误;群落 12、别比例,答案】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 2040 年,美国需要 408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够预测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A 项错误;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能够预测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B 项正确;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不能够预测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C 项错误;出生率和 13、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够预测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D 项错误。 【答案】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群落演替导致群落内生物种类不断改变D在人类干预下群落可按一定进程发生演替【解析】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故 A 错误;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 B 正确;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不断增加直至稳定,故 C 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故 D 正确。 【答案】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 15、,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大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其中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A 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 正确;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不是中年个体,C 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 错误。 【答案】表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两种群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最准确的是()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甲种群 4 560 5 120 197 0乙种群 0 120 4 310 6 种群发生了初生演替C乙种群在第八年达到 K 值D甲、乙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解析】甲种群数量最终减少为 0,原因可能是缺乏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而灭绝,故A 正确;乙种群的种群数量为 0,但不是没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