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 课时作业11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内容摘要:
2、、B 、 C 三项均错误, D 项正确。 【答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其中错误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解析】酵母菌需要葡萄糖供能,在适宜温度等条件下生存,A 正确。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保证酵母菌均匀分布,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进行计数,B 正确。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 3、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C 错。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D 正确。 【答案】图表示某种群在某稳定生态系统中数量变化曲线,K 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 K 值之后呈现动态波动B如种群数量的 a 等于 K/2,则 c 等于 2群数量小于 c 时,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D如 b 与 c 的值相差不大,则数量刚超过 b 之后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解析】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达到 K 值后,会围绕 K 值上下波动,种群数量的 a 等于 K/2,由于种群数量在 K 值附近波动,说明 5、 K 值【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A 项错误;在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各阶段中,因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同,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也不同,但在种群数量为 K/2 时增长速率最大,B 项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C 项错误;K 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 K 值,但不能大于 K 值,D 项错误。 【答案】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 100,一年内新生个体 20 个,死亡个体 10 个,年末时个体数为 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B科研人 6、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 9 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C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解析】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据此可推知:某种群一年内的出生率为 20%,A 项错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每毫升河水中含有 9 个大肠杆菌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B 项正确;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 项错误;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样液滴 7、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将多余的培养液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观察,D 项错误。 【答案】015 年 5 月 16 日 12 时起至 8 月 1 日 12 时止,我省实行农业部伏季休渔规定。 下列有关休渔主要目的的叙述,正确的是()A保护海洋濒危生物B减少海洋环境污染C避免渔民受到高温伤害D使海洋中的鱼类资源能够持续被人类利用【解析】伏季休渔的主要目的是使降低海洋中鱼类种群的数量,使其降低到 K/2 的位置,此时鱼类种群具有较大的增长速率,能很快恢复到原先的数量,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利用,D 项正确。 【答案】图表示在一个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 9、量大于 K/2 值时即可开始捕捞,且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错误。 【答案】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 10 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200 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 只 B200 只C300 只 D400 只【解析】该种群在新环境中其数量呈现“S”型增长,在 K/2 处增长速率最大,由图可知,第 10 年增长速率最大,即 K/2200 只,故 K400 只,D 项正确。 【答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 ),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 10、误的是()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10 5 10 5起始酵母菌数(10 3 个) 10 5 5 种群的 K 值与试管相同B4 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 K 值所需时间不同C4 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 开始下降【解析】试管内与试管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而两种群的 K 值不同,A 项错误;4 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 K 值所需时间不同,时间最长的是,时间最短的是,B 项正确;4 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类似“J”型增长, C 项正确;试管内的种群因先达到 K 值,故其数量先于试管 开始下降,D 项正确。 【答案】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 12、正确;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K/2 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再生能力最强,C 正确;种群数量在 3时(KN)/K 减少,种群增长率加快,而种群数量在 5时(K N)/K 减少,种群增长率也减少,则在 群增长速率最大, D 正确。 【答案】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B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直接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入手减少害虫的数量D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迁出率有关【解析】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上升,因 13、此不能确定死亡率的大小,A 错误;如果某个种群数量很少,就算它是增长型,也会随着环境、天敌等因素使种群数量不增加甚至会大量减少,B 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入手进而间接影响出生率减少害虫的数量,C 错误;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往往与务工人员有关,故与迁入率、迁出率有关,D 正确。 【答案】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 30 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 值变化曲线( 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第一年至第五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从第五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第 15 年时种群数量最少C第 15 年至第 20 年间野兔 14、种群数量增长为呈 “J”型增长D第 20 年至第 30 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解析】从图可以看出第 1 年至第 5 年间 值维持相对稳定并且超过 1,说明当年种群的数量超过一年前种群数量,因此种群数量是增加的,A 错误。 从第 5 年起 值逐渐下降,且比值最后小于 1,比值小于 1 说明当年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在第 15 年至第 20 年之前,由于 仍然小于 1,说明种群数量继续在下降,说明达到第 20 年时,种群数量下降到最低,B 错误。 从图看出第 20 年到第 30 年间 值维持为 1,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率为 0,此时段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 错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 课时作业11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
相关推荐
受。 ) 3.“‘ 小动物 ’ 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 (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通过采谜语的形式引出各种小动物。 ) 师生 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 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T:同学们,你以前在哪里看到过什么小动物。 使学生感受 动物具有 多样性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 不同的动物。 三、
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例。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关注: 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2、少,进而影响鸟类的数量,D 项正确。 【答案】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能来源于地球之外,所以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蚯蚓是需氧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D病毒是异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解析】太阳能虽然来源于地球之外,但也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A 项错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
2、产者的数量【解析】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就会减少了物种的丰富度,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故 A 错误。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太大影响,故 B 错误。 适当增加物种数目,可以使营养结构复杂,提高抵抗力稳定性,故C 正确。 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会降低抵抗力稳定性,故 D 错误。 【答案】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2、程C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 (网)进行流动【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正确;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可见其参与了碳循环,B 错误;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C 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D 正确。 【答案】于碳循环的叙述
2、蟾带入澳大利亚。 由于蔗蟾的皮肤会产生毒素,起初袋鼬等蔗蟾的捕食者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但现在,袋鼬学会了只吃蔗蟾的幼仔而不吃毒性更强的成体。 蔗蟾和袋鼬之间肯定不存在()A物质循环 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 D共同进化【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蔗蟾与袋鼬之间为捕食关系,都是消费者,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不可能实现物质循环,故 A 错误;袋鼬捕食蔗蟾的过程中,蔗蟾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流向了袋鼬,故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