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 5 赏析示例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2、于“的土地”。 【答案】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解析】D 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A、B、C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可谓智力孤危思厥先祖父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 BC D【解析】颠覆:推翻,摧毁,灭亡。 胜负:胜利和失败。 存亡:存续和灭亡。 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 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 4、住“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中心论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达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文末巧妙地联系现实。 点出全文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C本文是论说文,其结构的严密,论点的鲜明,堪称古议论文之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论点。 然后以史实为据,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别从“赂秦” “不赂秦”两类国家分析其弊端,又以假设申说如果六国不赂秦则不至于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 D本文最后,借古讽今,谏北宋统治者切勿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全文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而且首尾照应。 【解析】“ 5、不赂者以赂者丧”应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答案】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_(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文:_【答案】(1)到了燕太子丹用( 派)荆轲(刺秦王) 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况且这时燕国和赵国都处在秦国把别国灭得差不多的形势之下,可以说智谋和力量都无援并用尽了,这样打败仗而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 811 题。 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 7、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 据有)形便( 地理形势有利) 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抵御D佐当寇之韩、魏 佐:协助、辅佐【解析】咎:责怪。 【答案】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以五倍之地不赂者以赂者丧D而乃贪疆 8、场尺寸之利子孙视之不甚惜【解析】A 项,连词,却,但,表转折。 B 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为;C 项,介词,用、凭借/介词,因为; D 项,助词,的/代词,它。 【答案】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解析 10、的计策。 因此我总是责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诸侯们 11、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 六国论(节选)李桢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一味责怪秦国。 在这个时候,崤山以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 )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 假使据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意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六国。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 12、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3 新视界高考对接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解说(一)考点阐释“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中的一项。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二)考查规律“文中的信息”可以分为明示性信息和隐含性信息两类。 筛选明示性信息,高考多采用分析材料属性的形式,在题干中直接给出概括要求(某个问题或观念) ,然后再罗列具体材料,这些材料或是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或是直接表现了人物的某个特点、品质或是证明作者的某种观点,要求考生从所给材料选项中有目标地筛选。 它常常涉及以下几个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