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 5单元 阅读专练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2、:“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 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 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 3、,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 虑 熟 谋 审 力 不 劳 而 功 倍 作 事 可 以 为 后 法 一 宜 书 不 苟 一 时 之 誉 思 为 利 于 无 穷 而 告 来 者 不 以 废 二 宜 书 岳 之 民 人 与 湖 中 之 往 来 者 皆 欲 为 滕 侯 纪 三 宜 书 以 三 宜 书 不 可 以 不 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正确断句的能力。 这段文字中“一宜书” “ 5、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 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应该理解为“(各级官员) 都不能改变滕侯的主张” , “易”是“改变”的意思。 【答案】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 ,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 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 6、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于文无据。 【答案】偃虹堤记写到“(滕侯 )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 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 答:_【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 兴【参考译文】有一个从岳阳来的人,拿着滕侯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能写篇记。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城门往西到金鸡石的右边,远方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偃虹堤。 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 7、字的人,来人说:“这都是我们滕侯做的。 ”又问滕侯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黔州和四川四个地方的要冲。 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都只能在南津停泊,如果需要到州中办事就又远又累,而且又常常有遇到风波、船翻人死的恐慌和担忧。 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偃虹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没有危险。 ”我问这个堤有多大,花费多少人力,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底部宽度比高增加二尺,动用工人一万五千五百个,没有超过原定时间就完成了。 ”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件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挑选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这件事是否可行,反复视 9、怕容易坏。 建造者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却常常把它废弃。 自古以来的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他们留下的遗迹各地都有。 如果继承者都像建造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到他们的恩惠,天下难道有被遗弃的公益工程吗。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滕侯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目前正是朝廷用兵,急于招揽人才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 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知州,这里没有施展他的才能的地方,只是稍稍发挥他的余力,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 他深思熟虑,事半功倍,这种做事的方式可以让后世的人效法,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一个理由。 不是只想着为当世的人所赞颂,而是想着为千秋万代 10、谋利,并且告诉后人不要废弃,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二个理由。 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 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三个理由。 有这三个写记的理由便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章。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 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 ,避乱家居。 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 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 ”安曰:“金陵,古帝王都。 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太祖曰: 11、“善。 ”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 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 ”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太祖多其能让。 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 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 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援兵至,陈友定败去。 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 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 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 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 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 如此者,未有 13、相比【解析】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 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 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 C 项,御:驾临。 所以选 C。 【答案】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 “耆”意为年老。 “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 “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 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 “生祠 14、”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 易也称周易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解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B 项, “吊伐”是“吊民伐罪 ”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所以选 B。 【答案】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安学养丰厚。 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陶安专门赐 15、门帖子赞扬他。 B陶安擅长政治投机。 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 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 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 项,错在“奉承太祖 ”, “他擅长政治投机”也不对,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所以选 B。 【答案】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译文:_(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 译文:_。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