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04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 ,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被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 ,魏晋 3、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 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 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 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 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 4、符号。 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 ,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 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 ,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 6、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 在唐朝,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 7、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 ,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 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 8、粮于米,均役于粮。 裁革杂徵 ,相率以力耕为业。 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闾 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 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 元淳廉 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 ”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 9、是藐国法也。 ”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 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 ,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 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 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 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 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 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参加 11、怕得罪上司。 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 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 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 ;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5 分) 12、(2 )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画鹰 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 光堪摘,轩楹 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 ,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8 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5 分)答: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14、,没有主教冠,也不带光环。 它的表情冷峻、痛苦,充满忧伤。 那群栖息在防护矮墙的墙沿上整天晒太阳的蓝色肥鸽子断言,它肯定是个魔鬼。 然而,钟楼上那只老寒鸦 它可是一位教会建筑学方面的权威,断定这座雕像是一个迷惘的灵魂。 于是,有关雕像身份的猜测就此了结。 秋日的一天,大教堂屋顶上飞来一只体态轻盈、叫声甜美的小鸟。 它离开荒芜的原野和日渐稀疏的矮树篱,只为寻一处冬季的栖息地。 它停下疲惫的双脚,打算在天使大翅膀的背阴处休息,或在国王礼袍的石刻褶痕上安歇。 但是无论它停到哪儿,都会被那群肥鸽子推开,或是被那群聒噪的麻雀从墙沿上赶走。 它们唧唧喳喳地相互议论道:“从来没有哪只受人尊敬的鸟会这么深情地歌唱。 ”于是,这只漂泊流浪的小鸟不得不离开。 只有迷惘人雕像为它提供了庇护之地,因为肥鸽子们认为,在一个倾斜得如此厉害的地方栖息是极不安全的,更何况这里还太过阴暗。 这座雕像没有像其他“达官贵人们”一样,双手交叉摆出虔诚的姿态,而是双臂交叉于胸前,好像在反抗什么。 它双臂所构成的角落恰好可做小鸟温暖舒适的休息地。 每天晚上,小鸟飞回位于雕像胸膛处的小窝,心中充满了对雕像的信任,而雕像那双漆黑的眼睛也似乎一直都在看护它酣眠。 渐渐地,这只孤单的小鸟爱上了这位孤独的守护者。 白天,它会时不时立在教堂的滴水嘴或别的拱座上婉转啼鸣,唱出最甜美的歌,向它的夜晚庇护者表达感激之情。 也许是因为风,也许。广东省江门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04 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