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十三市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2、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2. (2016广州期末模拟26)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3(2016湛江期末测试25) 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4(2016湛江期末测试26) 王守仁认为, “良知是天理 3、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王守仁的话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 5(2016深圳一调25)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6(2016深圳一调27) 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 该观点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7.(2016汕头期末质检 5、学的主张 B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C陆王心学的思想 D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9(2016茂名期末模考26) 宋代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这反映了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B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辨是理学的核心思想C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10(2016茂名期末模考27) 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说:“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在此,顾炎武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C提倡经世致 6、用的学术精神 D强调独立思考,有所创新11.(2016惠州三调26)唐代李翱在复性说中说,人性本善,圣人凡人,本无差别,只是圣人不惑,不为情欲所累,所以不失本性;而凡人往往溺于情欲,因而丧失本性。 凡人只要“妄情灭息” ,才能“本性清明”。 人欲 相远 2016东莞期末调研27) 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 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 ,这是因为王阳明A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 B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C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 D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13(2016潮州期末质检26)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 7、” ,孟子提倡“济天下” ,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 ,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二、非选择题1(2016佛山期末质检40)(25 分)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材料一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他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 他为陈胜、吴 9、,主要就是因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则是一个专制国家。 他以纯粹人性化的术语阐释了这场战争和它的影响,他坚决反对任何天神干涉人类事务的想法。 在他看来,男人和女人的命运不论好坏,都是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的。 据(美)贝内特希尔等西方社会史等整理材料三 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我国兹学之盛如彼,而其现象如此,则又何也。 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10、缘此四蔽,复生二病。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 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合此六弊,其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 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梁启超新史学(1902 年)(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在史学观方面的共同点。 (6 分)(1)反对残暴和专制,坚持人本主义,具有求真和批判精神。 (6 分)评分说明:任意一点 2 分,共 6 分。 (2)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能否据此判断历史学等同于文学艺术。 为什么。 (9 分)(2)不能。 (1 分)司马迁据史料复原历史场景,鲁迅有此评价。 (2 分)但它与文学艺术的想象思维不 12、) 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2(2016珠海期末监测30) 20 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有政治学 、 经济通论、 美国独立战争史 、 万国宪法比较 、 法国革命史等;同期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多次使用“维新” 、 “革命”等词汇,这反映出当时A欧洲启蒙思想已经控制中国舆论界 B民主革命力量完全超过改良势力C革命思想逐步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 D资产阶级政体之争仍然持续进行3(20 13、16湛江期末测试30) 1935 年妇女共鸣中强调说:“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 同年的读书生活则反驳说:“五四以后, 他 她和斗也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 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上述争辩集中表明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 B近代中国思想派系众多C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 D近代中国重男轻女严重4(2016深圳一调28) 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 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A代表封建阶级利益 B坚持改良主义路线C阻碍社会进步发展 D维护 14、专制主义政体5(2016韶关一调28)顾炎武给黄宗羲写信自述为学感受,说“炎武自中年以前,而于圣贤六经之指,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渐有所窥。 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但鄙著恒自改窜,未刻;其已刻八卷乃数年前笔也,先附呈大教。 ”由此可见他的治学风格是A经世致用 B开拓创新 C旁征博引 D严肃负责6. (2016汕头期末质检29)甲午战后的“戊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爱国救亡为目的的政治思想运动。 其影响的共同之处在于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制度 B全面颠覆了民族传统与守旧观念C有效促进了思想启蒙与救亡意识 D深刻变革了政治制度与社会形态7.(2016惠州三调28)胡适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 ,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 ”2016佛山期末质检28)梁启超说。广东省十三市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演变、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