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 高中化学必修二自助餐 第二节 乙烯 1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3、 种 C3 种 D4 种解析:某烯烃与 成后的产物是,从结构上看,可以有三种物质和氢气反应得到,也就是说可以从产物可以出双键的位置有三种而得出。 答案:C【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得较纯净的 1,2二氯乙烷的是( )A 乙烷与氯气光照反应 B 乙烯与氯化氢气体混合 C 乙烯与氯气混合 D 乙烯通入浓盐酸2、制取一氯乙烷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 ) 3、相同条件下,相同质量的乙烯和 有相同的 (1 )分子数(2)体积(3 )密度(4 ) (2 ) B.(1 ) (2) (3 ) C.(1) (2) (3 ) (4) 应中,不能体现乙烯具有不饱和性的是 2 2O 催 化 剂 列物质 5、中回收丙烯、丁烯和丁二烯外,主要由乙烯装置生产各种烯烃和芳烃。 乙烯装置在生产乙烯的同时,副产大量的丙烯、丁烯、丁二烯、苯、甲苯和二甲苯,成为石油化工基础原料的主要来源。 除生产乙烯外,世界上约 70的丙烯、90的丁二烯、30的芳烃均来自乙烯的副产。 以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和三苯(苯、甲苯、二甲苯)总量计,约 65来自乙烯生产装置。 乙烯装置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设备和技术状况。 因为在乙烯装置中有 1100 高温压和温压,有大型离心压缩机组,有各种苛刻条件下使用的塔釜设备。 据统计,一套 30 万吨乙烯装置,要用 吨钢材,大小塔 40 余座,设备近 800 台,机泵 300 台,仪器仪表 7000 余台 6、,乙烯装置的建设和管理,足可以反映出现代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 正因如此,常常以乙烯生产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石油化工生产水平的标志。 乙烯由两个碳原子和 4 个氢原子构成,碳碳之间由双键连接,具有很强的反应能力。 在石油乙烯出现之前,乙烯主要由粮食酒精脱水以及电石乙炔加氢得到。 美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由石油烃裂解制取乙炔于生产军用芥子气(毒瓦斯)。 1930 年,美国利用裂解天然气制乙烯,合成出合成酒精。 1937 年,美孚油公司利用管式炉裂解石脑油,制取高辛烷值汽油同时,从副产的烯烃气体中回收乙烯,成功地生产出汽油抗爆剂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研究提高反应温度 (7001000)、加入水蒸气 7、、缩短反应时间的裂解方法,装置生产能力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 2 万吨年提高到 80年代的 75 万吨年。 目前,全世界的乙烯年产量已经超过了 8000 万吨。 乙烯之所以成为石油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是由于它易于加工利用。 例如乙烯和水反应就可生成乙醇(酒精),这就可以节省大批用于生产酒精的粮食,用乙烯生产的酒精成本只有以粮食生产酒精成本的 1/4。 乙烯的自身聚合,是乙烯的最大用量。 例如高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总量占乙烯总产量的 60%以上,再加上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塑料树脂,使乙烯在塑料树脂生产中占有绝对优势。 乙烯的选择性聚合可生成丁烯烯烯 烯烃,这些烯烃是聚乙烯的共聚单体和表面活性剂原料 8、,也是高档合成润滑油的优质原料。 石油烃热裂解有多种方法,如蓄热炉裂解、流动床裂解、管式炉裂解等。 前两种都因投资高、物耗能耗高、污染严重等被淘汰。 管式炉具有技术成熟、结构比较简单、运转稳定性好和烯烃收率高等优点,现在世界上约 99的乙烯是由管式炉裂解法生产的。 我们通常说的乙烯装置,主要包括管式炉裂解和深冷分离。 裂解混合碳四须经丁二烯抽提才能得到丁二烯;裂解汽油须经汽油加氢和芳烃抽提才能得到苯、甲苯和二甲苯。 除了烃类裂解生产乙烯外,由炼厂气回收乙烯、丙烯,也是工业上生产烯烃的主要来源之一。 炼厂中的热裂化装置、催化裂化装置、延迟焦化装置副产的轻烃含有大量的烯烃,由这些炼厂气回收的烯烃在烯烃生产中占有 10、亚当斯和杨发现 1乙烯生成的前体,并确定乙烯合成途径为:蛋氨酸腺苷蛋氨酸(烯。 催化 成 成酶是乙烯合成的主要限速因素。 氨基乙氧基乙烯甘氨酸(氨氧乙酸(物质能有效抑制这一反应。 几乎所有高等植物的组织都能产生微量乙烯。 干旱、水涝、极端温度、化学伤害、和机械损伤都能刺激植物体内乙烯增加,称为“逆境乙烯” ,会加速器官衰老、脱落。 萌发的种子、果实等器官成熟、衰老和脱落时组织中乙烯含量很高。 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乙烯生成。 乙烯抑制生长素的合成与运输。 抑制黄化豌豆幼苗伸长生长,促进增粗和改变向地性(三重反应)以及叶片产生偏上性反应是乙烯专一的生物效应,常作为生物鉴定方法。 发动和促进果实、花冠、叶片等植物器官和组织的成熟、衰老、凋萎和脱落是乙烯最主要的生理作用。 在果实成熟时,乙烯使核糖核酸合成能力增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此外可促进过氧化物酶、磷酸脂酶等许多酶的活化,故有催熟作用。 在离层形成时,乙烯促进离层区蛋白质的合成,提高离层区纤维素酶的活性,从而加速离层的形成,引起器官脱落。 乙烯促进开花,诱导雌花形成;打破某些种子的休眠;抑制幼苗顶端钩开放;抑制根生长;诱导不定根和根毛形成;促进皮孔增生;增加植物的排泄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