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1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内容摘要:
捍卫国家利益,又是怎 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 50年代的外交活动 第二阶段: 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末的外交活动 第三阶段: 70年代的外交活动 第四阶段: 80年代以来的外交活动 设计目的:在前面营造的特定氛围中,顺理成章地设计出教学问题。 以问题统率整个教 学过程。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 50年代的外交活动 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问题 2: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 问题 3: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什么要采取 “ 一边倒 ” 的外交政策。 对此,你有何评价。 问题 4: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开展了 那些外交活动。 问题 5:你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对手是谁。 第二阶段: 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末的外交活动 国际环境:这一时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美国继续推行其敌视中国的政策。 苏联则不 断对中国施加压力,在中苏边境和蒙古增派重兵,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中国的外交方针: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的不利局面,毛泽东提出了 “ 两个中 间地带 ” 的战略思想。 他指出: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 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 我们 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中国的外交活动:( 1)大力加强同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合作。 ( 2)发展同西欧、 日本的关系。 ( 3)反对苏联控制,顶住苏联的威胁。 ( 4)坚决反对美国的战争叫嚣和 制造 “ 两个中国 ” 的阴谋。 问题:你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外 交的主要对手是谁。 第三阶段: 70年代的外交活动 营造情境: 国际环境:这一时期,苏美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苏美争霸出现了苏 攻美守的态势。 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 西欧、日本的 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 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中国的外交方针: 1974年 2月,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 美国、 苏。岳麓版历史必修1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相关推荐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前提 权力 与中央关系 共同点 【自学验收】 1. “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 必烈一定乾元 2.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
组成方国联盟。 “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 这里的所谓内服,是指聚集 在国王周围的官吏;外服的指臣服于王朝的地方诸侯。 在某种程度上,“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与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共同构成国家的地方政权,这种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称为“服制”。 地方诸侯根据与王朝关系的远近,形成不太牢固的臣服和贡纳关系。 “外服”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
㈢民族工业步履维艰: 1.民族工业处境: 2.原因: ①列强: ②请政府: 3.影响: 【重难点解析】 1.关于洋务派军用工业的性质: 洋务派的军用工业存在浓厚的封建性,同时开始具有一些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内容。 其封建性表现是: ①这些企业实际控制在洋务派手中,其资金等由请政府决定; ②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给请政府提供新式装备,产品并不投入市场,不追求剩余价值;
及其严重后果,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和艰巨性,从而增强民主意识的法制观念。 探究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个解决问题。 导入课课 “文化大革命 ”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问题一: “文化大革命 ”是怎样错误发动起来的。 问题二:中央文革小组的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上海夺权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问题四:江青为什么要提出 “文攻武卫
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 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 1)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当时中央领导人却继续坚持 “左 ”的错误,经济上急躁冒进,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政治上指出 “两个凡是 ”的方针,不愿纠正 “文革 ”的错误 提问:什么是 “两个凡是 ”。 “两个凡是 ”错在什么地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亦可进 行讨论。 教师讲评指出:这是在继续维持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搞教条主义,不利于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 教师可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一步拓 展。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