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内容摘要:

1、语文试题(附中版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 2017 届高三月考试卷( 一)语文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 两部分,共 8 页。 时量 150 分钟,满分150 分。 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 “五四”以后,西风狂飙。 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 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 ,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 2、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 ,人们却并不反感。 “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礼教” ,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 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 3、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 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 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这太不公平。 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 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入到 4、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 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 若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比小孩子高得多。 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纪律的教育,丧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任性。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 “礼不下庶人” ,贫民阶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 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英美那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 5、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 为培养出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 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 ,则是普遍和永恒的。 (节选自 2016 年 08 月 06 日 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开始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因此广受批判。 B “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 ,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 6、心,但近现代以来,却逐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C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沉渣”。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 ,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1C(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造成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文中并未提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 仪礼 ,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今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B 弟子规是李毓秀根 7、据 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一本韵文读物。 C近几年, 弟子规重新兴起 ,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愚忠愚孝,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D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到一个 “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为某一身份的义务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2A(礼教即礼仪的教育。 礼仪和礼教关系十分密切,双方不可能撇清关系。 从本质上来说,礼教之所以被视为“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的坏东西” ,正是礼仪中的某些具体规定存在问题。 因此,不能说礼仪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8、。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 名正言顺,有利于今天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C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是一致的。 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 ,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3D(后半句无中生有。 原文只是说“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 ,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当” ,不能因 9、为文中提到了一些中华文化经典和西方教育,而臆造出“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的说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懋,字之美,张子良子,涿州范阳人。 未弱冠,已有父风。 侍子良官京东,故懋领其众,从丞相阿术军,立归德府,以其军镇之。 移镇下邳,知归德府事。 李璮叛济南,以其兵戍蔡州。 中统元年,宣授泗州军总把,佩金符。 至元七年,擢济南诸路新军千户。 九年,从破襄樊有功。 十一年,丞相伯颜南征,其行阵以铧车弩为先,而众军继之。 懋以勇鸷,将弩前行,凡所过山川道路险狭,通梁筏,平堑阱,安营设伏,出纳奇计,伯颜信用之,擢为省都镇抚,水陆并 10、进,其任甚重。 师压临安,灭宋,以其主及母后群臣北还。 驻瓜洲,伯颜命懋往谕淮西夏贵副以两介将骑士直趋合肥贵出迎设宾礼懋示以逆顺祸福辞旨雄厉贵受命顿首上地图降书。 驰还报,伯颜大喜。 复令行徇镇巢、安丰、寿春、怀远、淮安、濠等州郡,皆下。 复使之遍谕列城军民,使知帝之德意。 十三年,懋驰驿至上都,伯颜上其功,宣授懋明威将军、泗州安抚司达鲁花赤。 十四年,改安抚司为总管府,置宣慰使以统之,拜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 十六年,改授怀远大将军、吉州路总管。 张懋,字之美,张子良的儿子,是涿州范阳人。 (他) 不到二十岁 ,就有其父亲的风度。 陪从父亲去京东做官,因些由他管领父亲的部属,归附于丞相阿术的军队。 朝廷设立归德府,张 11、懋率其军队镇守。 后来转移镇守下邳,但仍掌管归德府事务。 李璮在济南反叛时,张懋率领他的军队镇戍蔡州。 中统元年(1260),被授予泗州军总把 ,佩金符。 至元七年(1270) ,张懋被提升为济南诸路新军千户。 九年,随大军攻破襄、樊,立了战功。 十一年,丞相伯颜南征,其行军阵势是,以铧车、弓箭手为先锋,其他军队继后。 张懋勇敢,领弓箭手前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平沟填阱,安营设伏,出献奇计,伯颜很信任他,提升他为省都镇抚,水陆并进,任务重大。 大军至临安,灭了宋朝,収系宋朝投降的皇帝以及皇帝母后、群臣百官而回北部朝廷。 蒙军驻瓜洲,伯颜命张懋去淮西劝降夏贵。 张懋带了两个副将,以及骑士,直奔合肥,夏贵出迎,以礼 12、相待,张懋对夏贵讲明降与不降的利害祸福,言辞很是威严,夏贵磕头下拜表示投降,奉上地图和降书。 快马回来禀报,伯颜大喜。 又令张懋攻打镇巢、安丰、寿春、怀远、淮安、濠州等州郡,都攻下。 遍告各城军民,使他们知道皇帝的恩德。 十三年,张懋驾乘驿马疾行到上都,因伯颜上报他的战功,被授为明威将军、泗州安抚司达鲁花赤。 十四年,朝廷改安抚司为总管府,置宣慰使来统领,授予张懋为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 十六年,改授怀远大将军、吉州路总管。 懋恶衣粝食,率之以俭,慎刑平政,处之以公,新府治,设义仓,虽能吏不过也。 部使者刘宣韪之,凡有所惩治,朝至夕报,豪强竦然。 郡万户苏良,恃势为暴,为之翼者,有十虎之目,民甚苦之。 乃上其实于宪 13、府,尽诛十虎者,夺良虎符而黜之,民大悦。 群盗有率众将白昼劫城者,懋闻之,率从骑捣其穴,缚其酋长以归。 民之流亡,与远郡之来归者数千家,相率为生祠以祀之。 十七年二月卒,年六十三。 赠昭勇大将军、龙兴路总管、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宣敏。 张懋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饭,以节俭作表率,用刑谨慎,修明政治,办事公道,新建府治衙门,设立义仓,就是能干的官员也超不过他,朝廷派来督查的使者刘宣很认同支持张懋,凡是张懋惩治的坏人坏事,早上汇报到他那里,晚上他就上报朝廷,那些趁势作恶的权贵都很害怕。 郡中万户苏良,恃势横暴,为他助虐的爪牙有“十虎” ,百姓苦不堪言。 张懋将实情报告上级,诛杀“十虎” ,夺了苏良的虎 14、符,贬了他的官,人民大喜。 有盗贼率领手下白天入城抢劫,张懋听说了,亲自率兵捣毁他们的巢穴,逮捕了他们的首领回来。 那些流亡在外(回来),以及从别的郡省来归附的百姓,总共有几千家,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来参与建造祠堂供奉张懋。 张懋在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去世 ,时年六十三岁。 追赠昭勇大将军、龙兴路总管、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侯,谥号宣敏。 (节选自元史张懋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伯颜命懋往谕/淮西夏贵副以两介/将骑士直趋合肥/ 贵出迎 /设宾礼懋/示以逆顺祸福/辞旨雄厉/贵受命/顿首上地图降书B伯颜命懋往谕淮西/夏贵副以两介/将骑士直趋合肥/ 贵出迎设宾/礼懋示 15、以逆顺祸福/辞旨雄厉/贵受命顿首/上地图/降书C伯颜命懋往谕淮西夏贵/副以两介/将骑士直趋合肥/ 贵出迎/设宾礼/ 懋示以逆顺祸福/辞旨雄厉/贵受命顿首/上地图/ 降书D伯颜命懋往谕淮西夏贵/副以两介/将骑士直趋合肥/ 贵出迎设宾礼懋 /示以逆顺祸福辞旨/雄厉贵受命顿首/上地图/降书4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时候的人二十岁时行冠礼 ,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 B “宾礼”指古代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或者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后来也指接待尊贵宾客的礼节。 C “虎符”是古代的虎形调兵凭证 ,分为两半,朝廷存右半,将帅执左半 16、。 调兵时需两半合对才能生效。 D “生祠”旧时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西汉栾布为燕相 ,燕齐人为他立社,号栾公社,这是立生祠的开始。 5A(“ 古时候的人二十岁时行冠礼” “男女此年岁称为 弱冠 ”有误,男子二十岁称“弱冠” ,女子二十岁不称“弱冠” ,也不行“冠礼”。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懋年轻有为,不到二十岁就有父亲的风范。 陪从父亲去京东做官,就由他管领父亲的部属,归附于丞相阿术的军队,后来帅军镇守归德府。 B张懋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在跟随丞相伯颜南征时,张懋勇敢地带领弓箭手作先锋部队,开路搭桥,平沟填阱,并能出献奇计,深得伯颜信任和器重。 C张懋生活俭朴,修明政治。 用刑很谨慎 ,办事也很公道。 新建府治衙门,为百姓着想,设立储粮备荒的义仓,政绩超过了很多官员。 D张懋为政严厉,不畏豪强。 曾有个叫苏良的万户恃强凌弱,养了十只老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