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6中考化学复习讲练 第16课时酸碱中和反应(解析版)内容摘要:

3、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 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到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所示。 ,图 1) ,图 2),第 4 题图)由图 1、图 2 可知,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已发生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_。 (2)对于某些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只要将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观察到_现象,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5. (2014 连云港 39 题 13 分)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 1%的稀盐酸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 以下 5、纸的方法正确的是_(填字母);A. 将 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B. 将 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C. 将 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 纸上D. 将 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 纸上第 5 题图 2由于用 纸需多次测定,较烦琐,且所测数值不够精确。 在老师指导下,乙组同学取了 5 g 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 变化图像(简单表示为图 2)。 请回答:图中 a 点表示的含义是_;b 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_(填离子符号);乙组同学要计算出本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除了要用到已有数据外,你认为还需要的数据是_。 (3)丙组同学在 7、 逐渐减小,恰好中和时 ,继续加入盐酸,溶液的 续逐渐减小,慢慢趋近于 0,但不等于 0。 2. H) 2(或氢氧化钙、熟石灰)(1 分)3. (1)左(1 分)(2)氯化钠(1 分) 分)= 2O(2 分)【解析】酚酞溶液遇碱变红色,在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中都不变色,左管滴加氢氧化钠稀溶液,所以开始时左管溶液显红色,右管滴加稀盐酸,所以在 U 形管中发生的反应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最后溶液为无色,所以溶液中肯定不含有氢氧化钠,可能含有的溶质是氯化氢。 4. (1)酚酞试液由红色变成无色(1 分)溶液的 大于 7 逐渐减小到小于 7(或溶液的 8、温度不断增大到最大而后减小)(2 分)(2)有白色沉淀生成的(1 分)H) 2H 2= 2H 2O(2 分)【解析】(1)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 刚开始时溶液中只有氢氧化钠,酚酞试液显红色,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氢氧化钠逐渐转化为氯化钠,红色逐渐消褪,最后恰好完全反应及盐酸过量时,溶液都是无色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溶液的温度会逐渐降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于 7,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 于 7 ,盐酸过量时溶液的 于 7,由此均可以判断中和反应的发生。 (2)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 5. (1)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全(或判断是否完全反应等 10、可以使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防止稀盐酸过量;当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了稀盐酸 7.3 g,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进而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2)应将 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 纸上,为节约试纸,可以将 纸剪成几段使用;根据图示,a 点 ,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b 点表示溶液呈酸性,此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所以阳离子是钠离子和氢离子;要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必须知道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而题中给出盐酸浓度为 1%,所以要求出盐酸溶液的质量。 要求溶液质量就必须知道稀盐酸的密度。 (3)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吸收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