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内容摘要:

1、五道大题 ,22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名和准考证号。 试卷上作答无效。 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20 分)成第(1)-(5)题。 (共 11 分)砚铭,是一种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位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 它是我国独有的文体形式,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 就砚铭的书法字体而言,有篆、隶、楷、草、行;就内容而言,大体可归为三类。 砚铭有的(甲)。 “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湟,永年宝之,斯为良”,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砚铭。 他得到这方端州石渠砚时,喜 2、不自胜,便书此砚铭。 2砚铭有的(乙)。 “尔本无名,托乎云水,云穷水尽,唯一坚粹”,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则砚铭。 他被贬黄州时,得端州马肝石一块,制成砚台,命名为“紫云端”,并精工刻于砚上。 苏轼将“石”比作“云”,是因为凿石工匠作业于岩洞,踏的是“水中天”,水面如天幕,凿“石”如割“云”。 作者颂砚之意不在砚,而在于抒发孤寂情怀,表明自己节操自守、坚贞不阿的性格。 砚铭有的(丙)。 文天祥曾经在砚侧镌铭曰:“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 这则砚铭将一个民族英雄赤胆为民、忠心报国的情操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天祥后来卖尽家产,募兵抗元;身陷囹圄时,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无动于衷,誓死不降 3、;最后慷慨就义。 砚贵有铭。 一方好砚,它集佳石、文学、雕刻、书法于一体,本身就是一件精巧玲珑的艺术珍品,( 丁 )【再】镌刻上贴切的铭文,就好比锦上添花,身价倍增。 (戊)使人读后深受启迪,(己)也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精神享受。 (1)对文中加点字读音和对【 】内字笔顺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再”的笔顺是:横、竖、横折钩、横、竖、横 “再”的笔顺是:横、竖、横折钩、竖、横、“再”的笔顺是:横、竖、横折钩、竖、横、“再”的笔顺是:横、竖、横折钩、横、竖、横(2)根据语境,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写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托物言志 抒发心情 表明性格A. B. C. D. 4、(3)文段中提到的褚遂良是唐初书家四巨头之一。 右面是他的一幅 作品,对这幅书法作品欣赏,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 B采用楷书书体,笔画一板一眼,规规矩矩。 C用笔方圆有度,粗细有变,章法疏朗,自然和谐。 D上下紧密,左右舒展,呈现跌宕多姿的空间。 (4)文段(丁)(戊)(己)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是( )(2 分)仅 而且 仅 甚至 而 而且 而 甚至 (5)依据文天祥的砚铭的内容和他自身经历,3你会想起哪句古诗,简要说说为什么会想起这句古诗。 (3分) )(2 分)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相思树是墨绿的, 5、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 还是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 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地斟在每一个杯形的小野花里。 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君王要举行野宴呢。 何必把每个角落都布置得这样豪华雅致。 让走过的人都不免自觉寒酸了。 张晓风魔季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用“清瘦”来形容去秋时的“山容”,突出表现去秋时节山上草木枯萎、萧条的景象;以“海”来喻芦花之盛、之茂、之广。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出山色彩缤纷的特点。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调”“斟”等词语突出表现初 6、春天气的温和。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阳光照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3. 下面两个语段都出自莫怀戚4的散文散步。 语段(一)中画线语句,说的是母亲顺着小路望去所见到的景色;语段(二)是用“生命”解释南方初春田野的5景色给人带来的感受。 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语段(一)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甲】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语段(二)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乙】田里的冬水也咕 7、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丙】生命。 6A【甲】冒号 【乙】逗号 【丙】破折号B【甲】破折号【乙】逗号 【丙】句号C【甲】冒号 【乙】分号 【丙】破折号D【甲】破折号【乙】分号 【丙】共 5 分)(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1 分)(2) ,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1 分)(3)。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1 分)(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 ”写出了环境的清静和自己生活的安适。 (2 分)二、文言文阅读(共 10 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 57 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8、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 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9、,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有删改)【注】原:推究。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7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 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函:匣子 10、,名词用作动词,指8用匣子装。 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 本:探求,考察。 2 分)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4 分)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翻译: 7.【甲】【乙】两文都在阐述忧患意识对于成才治国9的重要性。 【甲】文列举了舜、傅说等人历经艰苦磨练成就事业的事迹,从而得出的认识;【乙】文讲述了的事例,进而得出10的结论。 【甲】【乙】两文从不同侧面论证了【乙】文中“盛衰之理”在于“”的道理。 (空用原文回答,空用自己话11概括)(4分)三、名著阅读(共 9 分)8. 朝花夕拾中的许多句子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需要认真品味。 对下列句子出处及解说有误的一项 11、是12()(2分)A“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是五猖会中开篇的句子,鲁迅先生直笔批判,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B“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是阿长与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抒发了鲁迅先生对保姆阿长的深切怀念。 C“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是父亲的病中极具讽刺意味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对传统医学的质疑。 D“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是藤野先 12、生中蕴含无奈之情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在民族自尊心受到损害之后的悲愤。 9. 古今中外不少名篇佳作中都有类似的情节: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了感激唐僧13的释放之恩,不畏艰险保护他去西天取经;水浒传中,武松为了答谢施恩的照顾之恩,(情节),帮他夺回“快活林”;三国演义中,(人名)为了回报曹操的知遇之恩,华容道义释曹操,放他一条生路;鲁滨逊漂流记中(人名)为了感念鲁滨逊的救命之恩,和他在荒岛上相依为命,忠诚陪伴从以上这些典型形象的相同表现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启示。 (4 分)10. 阅读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作品,判断漫画的内容符合下列选项中的哪一句,再列举一个符合这14句话思想的社会行为,并说明理由。 (3分 13、)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D.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四、现代文阅读(共 31 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 11。 (共 9 分)【材料15一】隋统一全国后,为了 (勾通/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隋炀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的大运河。 它是历史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流经范围最广的一项水利建筑工程。 隋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成为纵贯南北的一条交通动脉。 【材料二】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大都以 14、后,为了缩短从大都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元朝对大运河进行了 (疏浚/疏导)改造。 在山东境内开凿了会通河,在通州与大都间开凿了通惠河。 使大运河由“弯”变“直”,比隋朝运河缩短了 900 多千米。 元朝大运河连接了中国部分主要水系,不但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运输问题,使粮食能够从南方直接到达北京,还加强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后的括16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处应填 ,处应填。 (2分)12.【材料一】提到隋运河具有水道长和流经范围广的特点,请你17结合【材料一】示意图具体说明这两个特点。 (2分)13. 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指出元朝大运河与隋18朝大运河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的一项是( )(2 分)二)阅读追赶太阳,完成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