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6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内容摘要:

2、桑。 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美不胜收。 (徜徉徘徊) 于微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静谧 莘(学子 B隽( 搏古通今C璀( 人世沧桑 D氤氲 曲(径通幽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庄严 幽远 徘徊 B庄严 悠远 徜徉C庄重 幽远 徜徉 D庄重 悠远 徘徊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A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B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C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D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4、我国文物事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这些成绩靠的是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B就备受关注的非法经营疫苗案,国家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调查处置的进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诸多问题。 C曹文轩的作品是独特的,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它的主题关乎全人类,这是他荣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的最重要原因。 D 面对猛烈的反腐风暴,许多官员心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惴惴不安者有之,患得患失者有之;当然,为官清廉内心坦荡的也大有人在。 二、(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之一,是强烈的群体意识,但也隐含着一个缺点,那就是独立的自我湮没于 5、群体之中,个性难以伸张,启蒙惟艰。 个性启蒙的核心意义,在于个性解放,即自我的独立自由,解除一切外在性的束缚。 我把人生境界分为“欲求” “求知” “道德” “审美”四种,之所以把“审美”列入最高层次,就在于其他三个层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在性。 外在性意味着外来的约束,唯有审美,完全出自内在,故独立自由。 “欲求”的境界出自类似兽欲的低级需求,需要外物的供给方能满足,其外在性不言而喻。 “求知”境界是对外物的探求。 “求知”(科学) 对推动启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当今科技所导致的网络信息时代、市场经济时代,也有其庸俗的一面:效用第一,拜金主义。 “道德”的含义必然包含“应该” ,即使道德是自愿的应该, 6、也有一定的外在性。 我所崇尚和提倡的“审美” ,远不止于感官之美、声色之美,它视万物力相通的“一体” ,以对“一体”的领悟和玩味为美。 此种美既尊重一己之自我,又尊重以他者为“我之骨肉”的自我。 在此种“一体”的领悟中, “我”对他者之尊重和爱护,非出于道德的“应该”之外在感和强制感,而是出于自然而然的内在感情,故此种美具有完全独立自由的内涵。 欧洲传统文化重科学,科学成了欧洲个性启蒙的推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不发达,这是中国个性启蒙迟迟难以启动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找到什么样的因素来推动启蒙呢?我以为,中国是诗的国度,可以从古典诗词中追寻到一点推动中国启蒙的动力。 具体一点说,这就是指中国 8、质,缺乏奋斗精神。 五四运动以后有所转变,鲁迅、闻一多,既是文人、诗人,又是斗士,他们为中华文化未来之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个性的启蒙,还有待于进一步。 我以为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弘扬士人伸张个性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弘扬传统的“意象说”审美观的基础上,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中的自我的独立自主精神。 我们需要大力提倡树立“独立型自我观”。 摆脱传统的“依赖型自我观”。 “独立型的自我观”强调尊重他人之自我,强调包容、海涵。 我主张以审美观推动个性启蒙,正是要以自然而然的“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指爱人和一切物类)之胸怀来滋养我们的中华文化。 (选自张世英 审美启蒙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 正 9、确的一项是A中华传统文化中隐含独立的自我湮没于群体之中的缺点,个性难以伸张,启蒙惟艰。 B审美不止于感官、声色之美,它视万物为相通的“一体” ,以对“一体”领悟和玩味为美。 C儒家思想强调严格的贵贱等级意识,士人通过吟诗诵词,追求自我的自由天地。 D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审美”境界,吸取西方文化中的自我的独立自主精神,进行个性启蒙。 7下列有关作者提出的“审美”境界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它在四种人生境界中是最高的层次,完全出自内在,没有强制感,是独立自由的。 B它所倡导的美是尊重一己之自我和尊重以他者为“我之骨肉”的自我的统一。 C它可以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取得,可以成为推动中国个性启蒙的动力。 D它就是“意 10、象说”所推崇的意象美,包括言外之意、词外之情、象外之意。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四种人生境界中,唯有 “审美”境界能推动个性启蒙,因为其它境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在性。 B古典诗词的审美内涵都意在追求自我的自由天地,吟诗诵词就成了古代士人伸张个性的方式。 C “意象说”的优点是引入进入世俗之外的自由天地,缺点是其审美观缺乏自我表现的因素。 D中国五四之后的个性启蒙还需更进一步, “独立型的自我观”的形成对个性启蒙非常重要。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文中“”为命题而设)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进士,累官工部侍郎。 性伉直,东林、齐、 12、因前奏冤陷,而引弘图为证,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 弘图乃曰:“大铖顷者陈说,臣不知,无所参驳。 若其起用,关系非细。 昔崔、魏乱政,先帝首锄大憝,钦定逆案,以遏群邪,大铖与焉。 以先帝明察,岂容擅改?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 ”士英愤然曰:“臣荐大铖,非受贿也。 何不光明之有?”而卒起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之北使也,弘图奏:国书如古称可汗故事,使礼尊会典,不可屈膝以致辱命。 当是时,国朝 学方议遣师南下,而懋第至,守其议倔强不屈,国书无由达,使事不终,南征遂决。 议者谓私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 其后遣中官督畿辅、浙、闽饷,复设东厂,弘图皆 13、力争之。 士英怒,矫旨切责,因力求去。 八月。 加太子少师,又加太子太保。 十月,卒致仕。 弘图在阁,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 及去,遂无忌。 时山东已失,弘图流寓吴门,已复渡江入浙东。 弘光亡,泣涕绝食,卒于会稽之竹因。 逸史曰:金陵立国,弘图与小人同朝,不激不随,持正守直,有足观者。 然不能通古夸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弘图虽非济变材。 使其幸而当平世,固一贤宰相也。 (节选自南疆逸史 ,有删改)【注】丹书: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 国朝:指清朝。 南疆运史记述南明历史,作者温睿临为清朝人,故称清朝为国朝。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为御史,与逆阉忤 15、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 求当于国事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弘图性格刚正耿直。 他不介入任何党派纷争,曾因与宦官不睦,先后两次被罢官。 B高弘图很有名望。 福王即位,他官任礼部尚书,提出的八点建议都得到皇帝的答复。 C高弘图持守公道。 他曾因刘孔昭越职侵权而当堂责问他,并坚持原则不为阮大铖开脱。 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 被马士英假传圣旨斥责,就极力请求离职,不顾国家安危。 第卷(共 114 分)四、(24 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 (5 分)(2)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 (5 分)14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8 分)清平乐白朴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 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 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4 分)(2)请简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具有远大抱负,肩负重大使命的人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忍的品质,正如论语泰伯章中所言“_。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