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二单元 写作导学 学案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形容写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 要保证作文思想健康,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守住社会公德的底线。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彼此之间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这就需要人们遵守一些社会规则,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认同的规则来行事,比如宽容、奉献、拾金不昧、同情弱者、见义勇为、歌颂正义和鞭挞邪恶等。 2守住人性伦理的底线。 那些尊老爱幼、珍爱生命、乐善好施,以及能唤起人们良知的伦理观,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体现这些伦理观的素材应该成为我们的优先选择。 3守住民族尊严的底线。 一个不热爱自己的民族、背离自己民族的人,就会丧失民族尊严,也就谈不上最起码的人格。 所以在作文中应守住民族尊严的底线,弘扬爱国精神,肩负起民族 4、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3营造氛围氛围指的是弥漫于文学作品中的气氛或情调。 生活中的一些寻常小事,从选材“新”的角度来分析,或许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材料进行情感化处理,在情节叙述的过程中,巧妙地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总之,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 ,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 真挚的感情首先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一个普通的常常被人忽视的瞬间却常常会被有心人捕捉,成为作文中的亮点。 思想健康1有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 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就会习以为常。 其实,就在几乎“无事”的生活中却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 所以,我们应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一样, “步步留心,时 5、时在意”。 例如:你该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杨柳飘絮究竟是哪几天;留心同学的眉头何时蹙了起来,他们高兴与悲伤时的语调、表情有什么不同;留心穿着不同的人流露出来的个性有什么不同,等等。 当你留意了,你就会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我们就能从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物一景中找到生发妙文的线索,从而使生活成为我们抒写真情的源头活水。 2及时记录心中的感受。 我们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可以把每天的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 取得好成绩,心情愉快;受到批评,心情郁闷;与同学进行了倾心长谈,和老师有了教与学的默契,诸如此类,都可以写进日记。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练笔,一方面是为写作进行思想情感上的 7、边,似乎还存留着淡淡的微笑。 一座曾经古朴的村庄位于“辉煌”的远方,它似乎在诠释着什么,又似乎在默默地祝福着什么。 但谁又会知道村庄中的那条覆雪之路到底伸向何方。 又有谁会知道老人明眸深处的期望究竟是为了什么村庄位于半山腰上,远远望去,好似一块巨大的梯田,又似一座古代的城池。 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散发并弥漫着悠久的历史。 少年漫步其中,心中升起阵阵暖意,大概是因为跋涉后恬静的休憩,竟使他那摇曳的梦开始举棋不定。 他茫然地面对着这山,这雪,这村,这人,这里的一切。 一条主道将村庄从中劈开,两边是新建的楼房,仿佛两军对峙。 这永远对峙着的楼房一字排开,每层的长度都有五十米左右,而高处的楼层比这低处的还要高出 8、两米多,它们就这样层层推进。 在这里有这样一个现象至今使人一头雾水越是年迈的老人往往住的是最上层。 少年曾经这样猜测,大概是出于晚辈对他们的尊重吧,要不就是为了老人们“走街坊”时可以顺便锻炼锻炼身体吧。 梯田的最顶层,有一座庙,近年来香火鼎盛,可庙里并没有僧人。 门前有棵粗壮的树,大概需要两个成年人才可以抱得住吧。 这是本村唯一的一棵老树,它代表着这个村子的历史与繁盛,但也只有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时,乡亲们才会聚在这里一起扭扭秧歌儿,踩踩高跷。 盛夏到来,庙里的香火依然很旺,门前的松树也更加茂盛了。 梯田式布局的村庄,主道两旁的“新生军队”依然默默地对峙,不一样的是少了人们可以自由地从我家里到你家里的老房子以 10、的佳能相机想拍下这变化中的家园:那曾经古朴的村庄现在的“辉煌” ,那年迈的老人深邃而模糊的眼神里莫名的期望,还有那棵庙前的大树以及那正在消失的供养我们的田野看着远方消失的梦,不屈的少年笑笑,继续艰难而孤独地前进,但他的心里永远牵挂着那个从古朴走向“辉煌”的村庄。 开篇描写了一个在风雪中远行的少年形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感伤叹惋的情感基调。 通过连续的发问来暗示本文的主旨,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村庄曾经的古朴与今日的“辉煌”。 今昔景象的叠加,特别是对老人们生活的细致描绘,突出了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这一段是作者情感的集中抒发,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两种文明冲突的迷惘。 作 11、者选取 “拍照”这一细节进行描写,表明了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的留恋,但继续在风雪中远行又表明了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这样写既照应了题目“趑趄的梦”,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得文章的结尾余音绕梁,很有韵味。 总评 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农耕文化、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形象地再现了现代文明带给乡村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带给人们( 特别是老人) 的不适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自足、简单、惬意的乡村文化的眷恋,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全文描写细腻,将自己的心理感觉诉诸文字,表现了作者完成一篇佳作的必备能力;同时清晰的思路,深入的思考,也体现了当代中学生关心国事、关注社会、思考生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者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