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萧山区2016高三高考命题比赛历史试卷11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2、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获取的关键词是“辈分” ,透过此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辈分观念”身后体现的本质问题是宗法观念,故 B 正确;而 A、D 选项还停留在现象的阶段,不是材料所需要体现的问题,故不正确。 【答案】度系数:【原创】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其谐音,戏称为“围脖”。 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脖”出席“” ,成为全国“”的一道风景。 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 3、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考点】必修一专题四“中国现代政治建设”【解析】此题反应了当下热门的“”话题,需要考生应用历史思维解读当下的新现象。 选项 A、B 中“只有才” 、 “唯一途径”都太绝对了,故排除;解读材料,燃起代表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虽然科技手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力,但是究其本质,民主化程度加快才是导致此现象的深层次原因,C 仍停留在现象阶段,D 是透过此现象揭示的本质问题。 【答案】度系数:【改编】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这则日记中中反映了当时近代化 5、阅报纸可以看出文化生活近代化,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度系数:【原创】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 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 )A “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B “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C “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D “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考点】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四次国际会议”【解析】本题材料来源于课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课本资料卡片,高考有不少题目来源于资料卡片、学习思考和课后习题。 本题主要 6、考察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并考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 根据书本所学知识,A 选项为开罗会议;B 选项为德黑兰会议;C 选项为战后的德国的处理,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D 选项为波茨坦会议的内容。 【答案】度系数:【改编】在 1912 年 6 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沉没事件(如右图)。 这反映出: 教材引导小学生要关注国际时事教材倡导小学生要树立善良人格反映了民国时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民国时期国民素质显著提高A B C D【考点】必修二专题四“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 (改编自江苏省 2014 年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 8、之道 徽商的起步和发展充满了艰辛注重“乡谊”促进了徽商兴盛 徽州人充满了乡土和孝的理念A B C 【考点】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选修六专题五“皖南古村落”【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考察考察学生文言水平,有一定的难度。 材料中虽然讲了徽州人从事商业活动的事,但体现不出“始终” ,故错;“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遛。 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秋。 过山又过岭”体现了徽商的起步和发展充满了艰辛;“求亲 求友寻路头。 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体现了注重“乡谊”促进了徽商兴盛;“逢年过时节,寄钱回徽州”体现了徽州人充满了乡土和孝的理念,故正确。 【答案】度系 9、数:【改编】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实物史料包括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照片等观察下列两则史料史料一:前苏联莫斯科居民们排队购买生活用品 史料二:我国某一历史时期使用的粮票它们共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一度造成物资短缺 D.“左”倾错误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考点】必修二专题三和专题七苏联和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解析】 (改编自 2013 年 1 月重庆市万州龙驹中学高三模拟题)2012 年全球经济进入冰封时期,特别是中国经济出现“负增长” ,了解过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更好的面对当前金融 11、潮流”和专题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解析】 (改编自 2014 年浙江省高考 12 校联盟高三联考)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相应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林则徐、康有为、陈独秀的向西方学习都能体现出这一特点,毛泽东的“工农武装思想”是纠正了苏联的道路,结合中国的国情而确立的,和“古今中西新旧之争“无关,故选 D。 【答案】度系数:【原创】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 12、经济为基础 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上述观点 错误 的是( )A B C D【考点】必修三专题一“宋明理学”和专题六“文艺复兴”【解析】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考查宋明理学、文艺复兴的背景、内容、影响等相关知识点。 【答案】度系数:【原创】of is 这里,亚里士多德对教育的基本态度是A肯定 B否定 C既肯定又否定 D怀疑【考点】选修四专题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解析】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以及考查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等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题目中的英语翻译为“教育的根是苦的,但结出的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故从材料中可以看 14、、它热衷于自我,而不顾社会整体,19 世纪上半夜,一种新潮流,就在文学、艺术和音乐领域中支配一切。 以下文学艺术作品中不能表达出这种新潮流思想的是( )A. 雨果巴黎圣母院B. 拜伦唐璜C. 莫奈 日出印象D. 维克多自由领导人民【考点】必修三专题八“19 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考察学生对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熟记及理解。 【答案】度系数:本卷共 2 大题,共 52 分。 38、 【改编】 (2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 孔子家语观思(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6 分)材料二 1834 年,英国“新济贫法 ”明文规定从 1837 年 7 月 1 日起一律停止。浙江杭州萧山区2016高三高考命题比赛历史试卷11 Word版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