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作文复习(3)立意(一)教学案内容摘要:
2、堂讨论:什么是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 是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红线。 写作文要意在笔先,也就是作文时,先要确定好中心思想再动笔,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写了一部轰动世界的书,书名是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以她的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南方奴隶制的黑暗和反动。 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斯陀夫人在动笔之前就确定了。 她曾对亲戚说:“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奴隶制度的野蛮与残忍。 ”于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诞生了。 因为它立意深刻,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世界,出版后的几天内就卖了一万多册。 由于这本书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斯陀夫人受到美国总统林肯的接见。 这件事也证明了立意关系 3、到一部作品的成败,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学生就以下几个作文标题练习先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你就是我的依靠。 生活的味道。 伴我成长。 三、课堂讲授:立意要切题 中考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议论文“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 怎样才能算是切题呢?我们就拿尝试为例来作一下说明。 从作文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单纯的命题作文一篇简单记叙文,要写好这篇考场作文,正确理解“ 尝试”的含义是最重要的。 尝试,即第一次有意识地去做某事。 “尝试”是主动的行为,不 是被动的、偶然的行为、经历或遭遇,不是对生活的被动体验、感受等。 所谓“主动”,就 是主人公面对一种新的情 5、;这样才可以说是符合题意的,而有些人却得 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结论,从而产生厌恶劳动,鄙视劳动的思想感情,这种意义显然不正确,思想内容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也是不切题的。 所以说,问题不在于写什么事件正面事件如果没有正确的立意,肯定写不出好作文;反面事件如果有正确立意,也可能写出质量上乘之作。 要想写出切题的文章,我们通常可以抓住以下两点来重点把握。 1 准确 所谓准确的把握题旨,就是要正确的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即明白题目究竟要求我们写什么。 比如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小作文,题目为:任选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 的对话为题,写一个 200 字左右的对话片断,诗如下 6、: 鸟的评说/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鹜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试举几篇为例来说明: 例文一 麻雀与燕子的对话 在一个树木茂密的山岗上,居住着麻雀、燕子、黄鹂、百灵、还有鹦鹉、喜鹊、苍鹰等鸟儿。 它们整天在这个茂密的树林里吵吵嚷嚷,争论不休。 它们是为了争夺食物吧?不,它们在这里是为了炫耀自己在百鸟中的本领,想取得比别的鸟们优越的地位。 吵得最凶的要数麻雀和燕子了。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并不示弱,她一边报复麻雀一边嘲讽麻雀一边嘲讽黄鹂,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 7、装束,黄鹂呢,又说百灵声音悦耳但动机不纯她们就这样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着。 看来,鸟儿没有宁日了。 这篇文章,小作者显然是没注意审题,没有正确把握题旨。 题目要求写的是对话的片断,而小作者所写的小文章虽然与所给材料有关,但无一句是对话。 这篇短文只是对诗的一种概述和转述,是对材料重复的叙述。 例文二 麻雀与燕的对话 麻雀是生就的家鸟,只会在屋檐下树枝上做巢,居住在巢里或栖息在树枝上,喜欢成群结队,叽叽喳喳地绕着人们的房舍觅食,在田野里偷谷子吃。 一天,她们碰上了燕子。 燕子是冬飞南夏飞北的候鸟,麻雀不能理解燕子何以要那么不顾疲劳的长途远飞。 冬天,燕子又要飞走了,麻雀议论了:“看我们姐妹,冬天不怕冷,你们厚 9、动听 悦耳的歌,也引得大家赞叹不绝。 可是两个鸟常常互不服气:你青睐这个鸟时,那个鸟不免 有些妒意。 有一天,正当我赞美黄鹂动听的歌声时,只见鹦鹉撇撇嘴说:“她唱得好听,还不是凭她妈给她的一副好嗓子,自己有何能耐?”黄鹂也不甘示弱,抖抖美丽的羽毛,伸伸脖子,尖着嗓子说:“她能言会道,又怎么样?她说的哪一句是自己的主见,还不是毫无原 则。 ”“谁没有原则?”鹦鹉叫起屈来。 “就是她,就是她,不然,为啥有鹦鹉学舌的成语呢?”听着两只鸟的争论,我陷入了沉思。 在这篇作文中是以叙述为主体,作者转述出鸟儿的争论,显然不是直接对话:文中两种鸟分 别与作者的对话,作者殷勤地充当两种鸟的裁判并“陷入了沉思” ,这不是两 10、鸟的对话,真 不知作者“沉思”什么?这显然是立意不清楚。 2鲜明 所谓立意要鲜明,是说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让别人清楚地知道你在写什么,不能忽略对命题(或材料)的特定含义的把握而泛泛地展开,这样 就会造成思想不鲜明,中心不突出,使别人看到你的文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从前有一位画家,爱画山水画。 朋友请他画一幅青松图,他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 后来他想:松树和柏树是同科植物,如果画上柏树就更好了。 于是又画上柏树。 又一想:再画上竹和梅,不就成了“岁寒三友”吗。 于是又挥笔画上了竹和梅。 画着画着,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当他把这幅画送给朋友时,朋友怎么也看不出这幅画要 11、表现什么。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如果这也想表现,那也想表现,结果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 同学们在确定了中心后,写作时所有的事件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例如要写“一位善于启发学生的老师” ,就应选择这位老师如何启发学生的典型事例去写,而不要既写这位老师热爱学生又写这位老师的幽默风趣,还写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等等。 结果,文章不伦不类,没有了中心。 俗话说, “船老大多了要翻船” ,写文章也是这样。 一篇文章只能立一个“意” ,表现一个中心,否则,意多势必乱文。 四、课堂讲授:立意要阔1出示:立意要阔就是要会运用发散思维,就是要横向扩展发散,把人、事、景、物、理联系起来。 2以“手”为例,让 13、话题“良师”,让学生构思立意。 在学生陷入困惑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从人、物、景、事等方面联系,分析“良师”的本意、比喻意、引申意等。 教师再展示“良师”的立意示例:人: A、老师B、学习生活中给你鼓励、教育、启示的,不论老少、不论在学校教没有教过你的都可以为师。 物:A、植物如瓦砾间顽强生长的小草,成熟时总低着头的稻穗,毫不屈服、节节攀升的劲竹B、动物 如团结协作的蚂蚁,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蜘蛛,遭重创仍然热爱生命的蝴蝶C、自然事物 如沉稳的山,风雨后的彩虹,启迪做人的书籍事: 奋进中的挫折、生活中的教训等都是我们的反面教员,也可以为师。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痛苦警戒我们少走弯路,这难道不是良师。中考语文作文复习(3)立意(一)教学案
相关推荐
2、一样,标新立异。 英国文学家王尔德也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那简直是蠢才了。 ”由此可见,文贵新,立意更应该有所创新,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 立意怎样才算有独创性。 好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 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这就是独创。 2教师出示对“手”新颖的立意
2 5 段,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 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 6~8 段,分别找出写演出和作者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反复品 读,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 4 8 段,注意朗读力度的把握,气势的渲染,从而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 学习第 7 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举”、“捏”,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
3、美、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 作文题有:美在大自然中;陶醉在湖光山色中;我发现了 的美(5)社会交往中的经历和感触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在交往中熟悉社会、了解社会,并不断地学习优秀的思想文化,逐步成为一个融入社会的成熟的人。 作文题有:我学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2反映身边的人和事我们的视野不能仅仅关注自身,还要关爱家庭、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不同、形式不同的读书,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精读课文扫除障碍。 第二课时根据课文特点,紧扣“神奇”展开教学,这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这是暗线。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为此预设了以下四 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图文对照
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 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