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种群的特征课件李贞内容摘要:

检测落实 第 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栏目 步步高 26/62 3. (2020 山东卷, 8)右图表示出 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 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 A.在 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 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 大净补充量 D.在 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 大日捕获量 坐标曲线解读能力提升 —— “J” 型和“ S” 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典例引领 考点 96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 检测落实 第 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栏目 步步高 27/62 提示 控制有害动物越早越好; K/2是最佳捕捞时期; K值时数量最多,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人和其他生物不同,可制定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解析 有害动物在繁殖初期或幼龄时控制最有效,也就是说在种群密度较小时控制最有效;图示揭示了种群密度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自行有效地进行调控人口密度,因此不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种群密度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在 K/2时捕捞鱼类有利于可持续生产,但要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则在 K时更为合适。 答案 C 排雷 ⑴ “ 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 “ J”型曲线。 “ 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 检测落实 第 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栏目 步步高 28/62 加,而 “ 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所以绝不能认为 “ 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 “ J”型曲线。 ⑵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清扫卫生、做好粮食贮存、饲养天敌等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K值 )。 ⑶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 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⑷生产上捕获生物资源,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低于 K/2。 但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潜伏期。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 检测落实 第 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栏目 步步高 29/62 考点剖析 1.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 ⑴前提条件 (判断依据 )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 J” 型曲线 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 ⑵公式: Nt= N0 λ 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t为时间,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若 λ 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若 λ 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若 λ = 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 ⑶曲线及解读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 检测落实 第 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栏目 步步高 30/62 ① 曲线 1 ② 曲线 2 2.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 ⑴达到 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 解读: :时间,纵坐标:个体数; :环境资源无限 (理想条件 ); :无 K值,持续增加; : N0(即起始数量 ), λ 值。 解读: :时间, 纵坐标:种群 , 增长率; :保持相对稳定。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 检测落实 第 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栏目 步步高 31/62 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⑵曲线及解读 ①曲线 1 ② 曲线 2 解读: :时间,纵坐标:个体数; :环境资源有限; :有最大值 K值, K/2时斜率 最大,增长速率最大。 解读: :时间,纵坐标:种群 ,增长 速率; :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 0,(即 K值时 ), t1对应 K/2值, t2对 , 应 K值。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 检测落实 第 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栏目 步步高 32/62 ③ 曲线 3 ⑶ K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K值 )以后保持稳定。 3. K值与 K/2在实践中的应用 解读: :种群数量, 纵坐标:出生率或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在 B点时差值最大,为 K/2值; D点时= 0,为 K值。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 检测落实 第 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栏目 步步高 33/62 灭鼠 捕鱼 K/2(最大增长速率 )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 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 (最大环境容纳量 ) 改变环境,降低 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 件,尽量提升 K值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 检测落实 第 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栏目 步步高 34/62 ⑴ 同一种生物的 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 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⑵环境遭受破坏, 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 K值会上升。 5.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 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 淘汰的部分。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 检测落实 第 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栏目 步步高 35/62 3.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对位训练 ① 种群数量最大的点 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 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 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后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的哪一点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 检测落实 第 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栏目 步步高 36/62 答案 C 解析 K值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当曲线斜率最大时,即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时,即为明显偏离 “ J”型增长曲线时;捕获量应该以剩余量等于 K/2时为标准,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① ② 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