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教案内容摘要:

市怨结祸者也。 不战而地已削矣。 ‛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史记魏世家》载:‚安厘王元年,秦拔我两城。 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 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 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 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 苏代谓魏玉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望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公元前 270 年,周赧王四十五年 ,秦攻赵,围阏与,赵将赵奢大破秦军。 赵封著为马服君。 公元前 260 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赵使赵括代廉颇,秦白起败之于长平,大破赵军,坑四十五万人。 公元前 257 年,周赧王五个八年,秦兵围邯郸,急,魏公子无忌袭杀晋鄙,夺军救赵,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秦罢兵。 公元前234 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将桓攻赵平阳,杀赵将扈,斩首十万,同年十月,桓复攻赵,赵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赵封李牧为武安君(《赵世家》系李牧破秦军事为十四年)。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公元前 232 年,秦王政十五年,秦攻赵,一军抵邺, 一军自太原拔狼孟、番吾,李牧击却之,公元前 229 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大兴兵攻赵,围邯郸,赵大将军李牧击却之。 (以上两条见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 通州区兴仁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主备:王惠兵 审核:秦源源 课题:《六国论》 20201116 5 5.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公元前 229 年,‚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帮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 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蒽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 228 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将王翦志赵,大破之,尽定取赵地,获赵王迁。 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秦王如邯郸。 公元前 222 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将王贲击代,虏王嘉,赵亡。 通州区兴仁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主备:王惠兵 审核:秦源源 课题:《六国论》 20201116 6 《六国论》学案(教师版) 三、课文分析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第二段是以 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 ,论证 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 不赂秦的国家 —— 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 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 “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授,不能独完 ” 这一道理。 第四段提出 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不要为敌人的积威所吓倒 的看法。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 四、基础训练 1.读音 率赂秦耶( shu224。 i) 思厥先祖父( ju233。 ) 暴霜露( p249。 ) 抱薪救火( xīn)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yǔ) 燕赵之君( yān) 洎牧( j236。 ) 以谗诛( ch225。 n) 革灭殆尽( d224。 i) 2.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 “ 曝 ” ,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 “ 餍 ” ,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 “ 倘 ” ,如果) 3.词类活用 ( 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 ,使 „„ 退却) ( 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 „„ 弱)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 (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1)非: ① 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 ② 不对 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 ③ 无,没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