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课件内容摘要:

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 — 颗 忧国忧民 的志诚之心。 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故 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①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②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③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广阔胸襟 意境宽阔宏伟 交代背景 宽阔广大 凄凉落寞 前四句 写景 → 宽阔广大 开阔 ↓ 五六句 叙身世 → 凄凉落寞 狭窄 ↓ 七八句 抒感慨 → 广阔胸襟 开阔 老杜品格, 穷而愈坚,悲而能壮 ,在 自怨身世 之中,仍保持 傲岸的气魄 与 阔大的胸襟。 以 阔壮之景 寓 悲凉之怀 的抒情境界。 小结 《 登岳阳楼 》 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 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 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 —— “ 今 ” 非 “ 昔 ” 比啊。 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用语的巧妙。 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 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 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 别林斯基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