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科研结题报告范例内容摘要:
2教育科研结题报告范例 江西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政策研究 (2009 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 上一篇: 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09 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下一篇: 江西新农村建设视阈中农村教育公平的保障机制研究 (2009 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稿源: 江西省教育厅 文章作者: 更新时间: 20103:08:00 点击数:【返回首页】【关闭】(课题负责人:陈红艳 宜春学院、课题编号:11506、课题申报和研究情况简介(一)课题申报的背景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的优先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所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更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江西崛起中农村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关键是要确保把教育作为事关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事业来发展,把党和国家的政策真正创造性地落到实处,把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财政资金配置的重点,把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工作重点,把义务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随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内一些学者纷纷着手相关问题的研究。 但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且对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占全省总人口 因此,研究江西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问题能为江西的新农村建设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并能极大地推动江西经济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基础本课题选取江西省这个欠发达省份进行全面考量,认为江西中部崛起和“全民创业”战略,首先要占领人才制高点;要占领人才的制高点,就要解放占江西绝大多数农民的巨大能量;要解放农民,就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只有大多数人的教育现代化了,才有江西的明天,而不能指望靠少数人的教育成功来实现,历史发展的经验已经给出答案。 所以本课题本着教育服务地方的宗旨,抓住当前社会的紧迫点农村教育这个千年大计,开展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开拓的工作。 (三)课题研究过程课题获得立项后,课题组认真讨论了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明确了成员的详细分工。 在确定了每一进度阶段的方案后,课题组全体成员随即投入到了紧张的研究当中,并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力资本约束与农民收入关系以及关于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情况的资料,而过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因而给资料的搜集加大了难度。 尽管相关度高的研究成果不多,但课题组成员经过集体研究,拟定了研究思路,决定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用系统的观点,将研究任务分解成四个小项,围绕问题搜集资料,取得了大量充分的材料来加以研究。 得了共识,都认识到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相对于物力资本稀缺,于是大家都积极地投入到加强农村居民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活动中,以便通过教育达到让农民获得知识,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的目的。 课题组吸收了一些资历丰富,科研能力极强的教师加入到调查队伍中,满足了本课题学科多元化的需要。 如新增成员彭剑同志从事多年经济、金融学教学工作,其通过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农村教育、人力资本约束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着手撰写了二篇相关文章,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做了巨大贡献。 范松仁同志为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而主持申报了江西新农村建设视阈中农村教育公平的保障机制研究,施永主持申报了教育政策变化对农村家庭教育消费的影响分析,为本课题的后续工作做了铺垫。 原课题组成员夏宇尘、谢丰军等没有参加研究工作,而不再将其列为课题成员。 4. 统计数据的取舍与整理通过统计年鉴和调查来的数据,选取了江西省中小学师资队伍及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生基本情况数据,并选取了 2004 年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对比和构成 2003 年江西按纯收入高低分组的农村住户受教育状况的数据,利用数据对农村教育状况以及农村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分析了江西省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村教育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探讨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域及对策,并最终将这些研究成果写成学术论文发表。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内容党的十七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教育振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标志。 教育关乎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通向明天的桥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江西的未来发展靠教育,希望也靠教育。 只有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才能实现江西的真正崛起。 坚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落脚点在“发展”,重点在“优先”,关键在“坚持”。 1、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氛围已基本形成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可以看作是两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受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本地区农村教育政策的影响。 在中部崛起背景下,影响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氛围已基本形成,这种氛围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优先发展农村教育,首先要优先投入。 江西省大幅增加教育专项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2001 年至 2006 年的六年间,全省累计投入资金达 元。 一是投入资金 十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 元,2006 年投入 元),改造中小学危房 580 万平方米。 二是投入资金 2 亿元(中央专项拨款),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 416 所。 三是投入资金 元(中央、省、市和县各占三分之一),为 10312 所农村中小学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 四是投入资金 5 亿元(省财政 3 亿元、县级财政 2 亿元),全面更新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并对部分农村学校厕所、饮水设施进行了改造。 (2)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是政府四大职能中的两项重要职能。 江西省各级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财力用于教育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经费,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农村教育需求。 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在全国率先同步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等费用。 自 2007 年起全部免除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 财政补助标准为:农村小学 170元/年、农村初中 210 元/年;城市小学 220 元/年、城市初中 270 元/年。 所需经费,农村中小学由中央和地方按 6:4 比例分担,城市中小学由省、市财政按 8:2 比例分担。 二是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中小学生一样,免交学杂费、借读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实现“城市居民子女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同步”。 (3)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要按其自身规律发展。 农村教育优先发展,并不是盲目地、超常地发展。 农村教育优先发展,一方面,作为政府来说要加大投入,这是必要的、必需的,也是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另一方面,从农村教育本身来看,一定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控制好发展的规模,学校的发展不能不顾客观物质条件超常规或过度发展。 否则,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效应就可能因为教育的失衡发展而抵消,甚至影响发展。 鉴于此,江西省政府加快了制度创新,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 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理念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一定的补偿理念,以实现由现实的非均衡而向理想的均衡发展,一方面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实行宏观计划倾斜,另一方面,政府进一步开放教育市场,多元化办学,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流动,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形成一定的教育发展加速度,全面促进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2、当前江西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体系及特点当前江西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农村教育特殊性问题的政策如在农村教育中的中小学教师配备及提高教师待遇政策等,这些政策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而制定的,并不存在优惠的问题。 二是对农村教育问题中一些特殊因素的考虑。 表面上这类政策似乎是优惠的政策,其实不然,它们是对一些特殊因素的正常考虑。 如根据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方式与居住特点,开办寄宿制学校,政府为学校建造学生宿舍,经费开支当然就要大一点,但农村地区这样的学校数量毕竟有限,从一所学校的投资来看,农村地区的可能会多一些,但从人均受教育经费来看,其实并没有丝毫的优惠成分。 三是政府为了帮助农村教育发展,缩小与城市教育平均水平差距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政策,这些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才真正称得上优惠的政策,这是由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的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决定的,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及基础设施改造政策等。 前面两种我们称为特殊政策,后一种称为优惠政策。 当前江西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优惠政策、轻视特殊政策。 )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特殊性政策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特殊性政策主要包括:农村教育的师资培养政策、农村教育的管理评价政策等。 农村教育师资培养政策。 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再照搬城市的模式,农村师资培养机构须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要求,师资培养要“立足本土,结合特点、面向专业化”。 因此农村教育师资培养的机构与体制方面的政策、培养经费的政策、特殊津贴的政策等均需要作专门的研究。 在这方面可以有两种主要途径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一是回归本属于农村地区专门教师培养机构能够完成的特色培养,如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农业生产课程的学习等,使农村师资的基本培养机构回到农村地区,如宜春市在全省率先提出施行“三个定向”(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毕业时按一定比例择优定向就业)的模式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下发了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春市“三个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试行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535 号),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 二是在农村师资高层次与现代性的培养方面,政府可实行农村地区教师与城市教师“交流”,拓宽农村师资的知识视野与专业范围,提高农村师资的整体素质。 如丰城市 2007 年派出 22 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 61 名农村薄弱学校的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拜师学艺”,宜丰县近两年安排了 32 名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同时还组织优秀教师,采用“上示范课、培训讲座”等形式送教下乡。 2008 年铜鼓县邀请北京市的 4 位小学特级教师前来讲学,全县 1000 多名小学教师参加了观摩。 农村教育的管理与评价政策。 在农村教育的管理与评价政策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传统道德的作用,充分考虑农村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特殊性,提倡常规管理与特殊管理的结合,实行一般评价与专门评价的结合,既要考虑农村教育的实效性,又要考虑农村教育发展的公平性。 如宜春市召开三次流动现场会共评估了100 多所学校,评出优秀学校 87 所,先进学校 22 所。 这一做法为全省首创,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农村学校的建设。 在管理与评价上尤其要克服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是以城乡统一的标准评价农村地区的学校、学生,在人为的差距面前提出所谓的“照顾”与“优惠”政策,这是一种最大的不公平;二是将城市其它学校的有效管理经验用来解决农村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当效果不明显时,将原因归于农村教育的差异,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不公正。 (2)农村教育的优惠性政策农村教育发展的优惠性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优惠政策。 我们之所以称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为优惠政策,就是要强调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上要明显优惠于城市教育,这不仅是由农村教育发展的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决定的,更是由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本建设”地位决定的。 目前江西省对农村教育实行的是一种“补偿教育”政策,即通过政府专门而特殊的经费投入以补偿农村教育在历史上发展中的不公平,进而。2教育科研结题报告范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