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中文论文格式说明及模版内容摘要:

南京大学 中文论文格式说明及模版 南京大学第十四届基础学科论坛中文论文格式说明及模版格式说明:中文论文关键格式(按行文次序)如下。 建议您在中文论文模板上直接行文。 1. 页眉中间:“南京大学第 12 届基础学科论坛” ,页眉最右端:标准学科分类名(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页码:若文章有单独封面,则封面无页码。 正文开始页面的页码为 1。 页码须居中。 2. 论文题目格式为“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作者信息、导师信息格式参见模板。 作者名格式为“五号、宋体、居中” ,信息为“10 号、宋体、居中”。 学院名和年级数须为全称。 3. “摘要:” “关键词:”两词及冒号为“10 号、黑体” ,后面内容为“10 号、楷体_4. 各级标题以§开头,并逐级展开(见模板)。 第一级§1 的标题格式为“黑体、四号、加粗、左对齐”。 第二级§标题格式为“黑体、小四、加粗、左对齐”。 更次级的标题格式一律为“黑体、五号、加粗、左对齐”。 5. 正文文字格式为“宋体、五号” ,段落开头要空两个汉字的格数。 出现的数学参数字母必须为公式编辑器状态下的斜体英文(如参数 ) ,其余出现的英文须为 式,字号为 5 号。 6. 编号a) 图、表要有编号。 格式为“图 1”“表 1”,图号在图正下方,表号在表正上方。 可在“图 1:” “表 1:”后附上适当文字描述,整体文字格式为“宋体 10 号”。 b) 除去在正文中平铺书写的公式,其余占单独一行的公式都要居中,且在行末编号,格式为“(1) ”。 全文所有公式序号必须对齐。 c) 正文中出现文献时,右上角的角标格式为“ 1”( +) ,在全文中依次编号。 文末参考文献按上述编号列出。 7. 可在“结论”后适当附上“致谢” “附录”。 8. 参考文献(请仔细阅读)a) 参考文献只选最主要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一般不宜引用。 文献序号为阿拉伯数字外加英文半角方括号“ ”,空一格后开始书写文献。 中文格式须为“五号、宋体” ,英文须为“五号、。 b) 书写文献时,各项间的分隔点为全角英文句号“ ”,最后以分割点结束;出现的逗号为半角中文逗号“, ”;出现的冒号为半角中文冒号“:”。 c) 若文献为期刊,请按下列次序书写: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可缩写) ,年份(卷号或期号):起止页码外国作者姓前名后,名缩写,省略缩写点。 3 人以上只列 3 人,后加“等”字。 缩写的期刊名中分隔点为英文半角句号“.”。 起始页码中间用半角中文波浪号“”分隔。 d) 若文献为专著,请按下列次序书写:作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 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南京大学第十二届基础学科论坛19. 英文摘要、关键词。 (请作者务必提供)包括英文题目、英文姓名、作者和导师信息等,详见附件三中的要求 2 和 3。 自然资源的使用与社会文明发展作者 1,作者 2(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理科强化部2004级,南京 210089)作者3(南京大学物理学系2006级,南京 210089)指导教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南京 210093)摘要: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学着如何使用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来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但随着社会发展(建议您将摘要压缩在 1/3 页) 关键词:资源;文明;可持续发展(中间用分号隔开,末尾不要分号)“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 (您可以在§1 之前有适当的引言)§海中对自然资源的解释是:“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 ,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材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 ”2§二级标题§三级标题 §§二级标题§(一个公式出现的例子。 根据语句的结构,注意公式后必要的英文句号或逗号。 )南京大学第十四届基础学科论坛 社会学2终推导出. (1)2另一个公式出现的例子。 注意此时根据句意,此公式后无需英文句号。 )最终我们可以推导出加速度的定义式,我们将其写在下方。 (2) 2一个平铺书写公式的例子,无需编号)众所周知,加速度的严格定义为 ,因此2个图片出现的例子,注意图片说明) 图 1: 比热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一个表格出现的例子,注意表格说明) 表 1: 一些元素的性质比较元素 /( )3/( )个引用公式和图表,并出现数学参数的例子,应该注意文中夹杂的参数字母都为公式状态,而非 普通英文。 )南京大学第十四届基础学科论坛 社会学3(3)在式(3)可知,电阻 与电阻率 和长度 成正比,而与面积 成反比。 同时根 和表 1,我们可知§了对全文进行总结,您也可进行适当的讨论。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 许多帮助,在此附录 1(除非该附录对文章至关重要,否则我们不建议文末出现附录。 )附录 2参考文献1 赵凯华,罗蔚茵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42552 臧涛成弹簧系统能量计算大学物理,2005,24(2):573 985(343) 中文稿件以下内容勿缺se , (2004, 10089)(2006, 10089)×××(10093)to of 该处应是中文摘要的英文意译。 )南京大学第十四届基础学科论坛 社会学4 处应是中文关键词的英文意译。 注意大小写,分号和空格用来分隔,末尾无标点。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