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内容摘要:

大风暴雨,截止到当天下午 5时,厦门平均降雨量达 300 毫米以上,靠山地地区降雨量均超过 350 毫米,小坪水库最大降雨量达 587 毫米。 ) 师:请同学们不用尺子画一条 1 厘米长的线。 ( 学生动手画 ) 再用尺子量一量,长了或短了多少。 生:我画长了 1毫米,就是画了 11毫米或 1厘米 1 毫米。 生:我画短了 2毫米,就是画了 8毫米。 【 评析 】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 动中,去感知、体验,当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不只是“文本学习”,而是“体验学习”。 这一环节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创设了许多体验学习的情境,通过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如在认识毫米的过程中,有找一找 ( 在尺子上找一毫米,在文具盒里找厚度是 1 毫米的物品 ) ,摸一摸 ( 摸厚度是 1毫米的物品 ) ,说一说 ( 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 ) ,估一估、量一量 ( 测量物体的长度前先估计 ) 、画一画 ( 不用尺子画一段 1 厘米长的线段 ) 、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感知到逐步抽象的体验过程,充分体验到 1毫米的长度,建立了毫米的正确的表象。 画一厘米长的线,把毫米的认识与厘米紧密联系起来,深化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将学生的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三位一体地参与,体验成为有效学习的基石。 【片段三】认识分米 师:不用尺子画一条 10 厘米长的线。 ( 学生动手画 ) 师:在学具盒里有一根 10厘 米长的小棒,找出来与自己画的 10厘米比一比,是画长了,还是画短了。 ( 学生拿出 10 厘米长的红色小棒与自己画的进行比较。 ) 师:这 10 厘米 ( 拿着小棒 ) 也是一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看数学书第 4 页,从书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 10 厘米 =1 分米。 ( 教师板书。 ) 师:你能把 1 分米有多长表示出来吗。 生: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