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化纤-行业分析1内容摘要:

1、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及展望作者: 郑植艺 发布时间:3 2002 10:12:57:940发表您的评论一、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如果从市场角度分析,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5 年以前,中国化纤工业是在国家处于短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市场总量供给严重不足、处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为主体投资建设发展起来的。 国家在恢复安东、安乐两个人造丝工厂生产以后,在 60 年代发展了维纶生产;70年代建设了上海石化、天津石化、辽阳石化以及四川维尼纶厂四大合纤基地;80 年代投资建设中国最大的化纤企业仪征化纤,同时上海石化完成了二期工程;1990 2、 至1995 年,在继续完成仪征及四大合纤基地的多期发展与改造任务的同时,国家开始进行化纤行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的调整。 表 1 1960中国化纤产能、产量增长表 生产能力 产量(万吨) 增长率(% ) (万吨) 增长率%1950 年 1960 年 1970 年 985 年中国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化纤会议以来,中国化纤工业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表 1),年增长速度维持在两位数并且逐年加快,化纤产能、产量基本按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 到 1995 年化纤产量达到 吨,产能 吨,化纤占纺织纤维的比重也提高到 47,中国人均化纤使用量 38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穿衣的需要,为满足纺 3、织出口的需要提供了原料的保证,为取消中国相当长时期内纺织品定量供应做出了贡献。 (二)第二阶段 1996。 由于化纤行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体制改革较早起步、运作的行业之一,在这一时期,行业经济基本进入市场化运作,国家资本的投入占不到 30,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间接冲击和负面影响下,中国化纤市场从总量上讲,己经供大于求,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主要表现在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请看图 1图 1:1995 150D 纶长丝价格走势图 以占化纤产量近 50%的涤纶长丝为例,150D 的 格从 1995 年 4 月份开始,直至 1998 年底,连续 40 个月持续下跌,期间,季节性反弹无论从时间 4、段上,还是从幅度上都不及以往的行情。 图 2:1995聚酯切片价格走势图 图 2:聚酯切片的情况也一样,从 1995 年 4 月份起,至 1998 年底,价格 40 个月持续下跌。 市场行情剧烈变化的直接恶果是化纤行业的经济效益严重滑坡。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 表 2、1996中国化纤行业经济效益情况(单元:亿元)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工业总产值(不变价) 1998 年化纤全行业利润仅为 元,应该说,濒临亏损的边缘。 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 元,全行业亏损面增加到 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换来的如此之快,估计不足,准备不够。 其次,更严重的是对化纤进口 5、市场缺乏有效的研究和监督。 表 3、1966中国化纤产量及进口量对比表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万吨 吨 表 3 中可以说明,在中国化纤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每年进口数量也以两位数速度增长,1997 年达到 吨的高峰,中国化纤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接近 30%,进口数量占世界化纤出口总量的 42%。 而这当中加工贸易比例占 86%,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37 个百分点。 (三)第三阶段,1999 年开始到现在。 中国政府把规范市场作为整顿经济秩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工作,在化纤领域中加大打击走私和规范加工贸易进口力度,同时化纤行业在个别品种也开展了反倾销调查,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努力学 6、习和掌握在市场需求仍有较快的增长的情况下去调控市场供求平衡的方式、方法。 应当说,在这一阶段,中国化纤工业走上了较良性的发展道路,是在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中求生存、求发展。 其典型标志:市场价格趋于合理价位,基本能反映需求和季节的波动;行业经济效益恢复;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表 4、2001 年中国化纤分品种产量表 2001 年 同比增减(+-%)化学纤维 纶 至 2001 年,是中国化纤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提高企业和行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调整。 到 2001 年底,产量达到了 828 万吨,产能约在 920 万吨以上。 化纤产能特别是增量产能的发展上出现了三个明显的趋 7、势: 1、向大企业集中。 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明显提高。 表 5、1998 年和 2001 年中国化纤企业规模比较表 1998 年 2001 年企业家数抽丝能力(万吨)占比% 企业家数抽丝能力(万吨)占比%20 万吨 3 0 0 吨 18 2 吨 149 70 吨 126 02 万吨 194 18 万吨 20 14 00 541 00(表 5)1998 年 5 万吨以上企业有 25 家,合计产能 吨,到 2001 年,5 万吨以上企业 46 家,合计产能 吨,占总产能的 平均产能 吨/年。 这 46 家大企业从 1999 年起,没有一家亏损,经济效益约占全行业的 70%。 大企业已经成为中国 8、化纤的中坚力量。 2、向市场集中。 主要表现在化纤的产能、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江苏一带纺织发达地区集中。 表 6、2001 年中国化纤产量分省市分布表 省市名称 2001 产量(万吨) 占全国比例 同比增长总量 00% 、浙江 、江苏 、福建 、山东 、广东 、上海 、辽宁 、河南 上合计 (表 6)2001 年,东部 7 省市的化纤产量位居前 7 位,其合计产量为 吨,占总产量的 其中浙江、江苏分别占总产量的 位居第一、二位,两省产量合计占 是中国化纤产量的一半以上。 而且,浙江、江苏产量的增速分别达到 表 7、2001 年底 5 万吨以上中国化纤企业省市分布图 企业数量(家) 合计 9、能力(万吨) 平均产能(万吨) 占总能力比例浙江 20 苏 7 海 3 建 1 东 4 东 2 津 1 宁 2 南 2 龙江 2 林 2 徽 1 年产能 5 万吨以上企业分布情况看,向市场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 浙江 20 家,合计产能 吨,占 5 万吨以上企业合计产能的 约占化纤总产能的24%;江苏 7 家,合计产能 吨,占 5 万吨以上企业合计产能的 约占化纤总产能的 12%。 即:近 2/3 的大企业集中在江浙。 而且,这种集中的趋势主要是在 2000 年和 2001 年完成的。 表 8、2000 年中国化纤新增生产能力分省市分布表 2000 年新增能力(万吨) 占全部新增能力比例全部新增能力 10、 00%其中:浙江 苏 建 东 海 南 东 宁 龙江 上合计 000 年浙江、江苏分别新增产能 吨、49 万吨,合计占全部新增能力的 其余省市新增较少。 表 9、2001 年中国化纤新增生产能力分省市分布表 2001 年新增能力(万吨) 占全部新增能力比例全部新增能力 00%其中:浙江 建 苏 东 海 徽 上合计 001 年新增化纤产能 吨,主要是浙江(以涤纶长丝为主) ,为 吨,占全部新增产能的 根据目前情况看,向市场集中的趋势仍在加速。 浙江省去年生产同比增长近40%,二三年后浙江省很可能成为中国化纤工业的制造中心。 3、向民营企业集中。 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产能比例迅速扩大。 表 10、1998 年与 2001 年中国化纤企业类型对比表 1998 年末 2001 年末企业数 产能 企业数 产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营企业 三资”企业 表 10)1998 年,民营企业数量占 合计产能占 到 2001 年,企业数量略有下降,为 但产能比例则明显增加,达到了 增长了 10 个百分点。 表 11、2001 年 5 万吨以上中国化纤企业构成表 按企业数量 按生产能力家数(家) 比例 能力(万吨) 比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9 营企业 25 三资”企业 3 计 47 100% 00%(表 11)在年产 5 万吨以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