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机车工业公司“十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思1内容摘要:

1、“十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一、“十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的方针和目标(一)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十五”期间,随着以买方市场的形成为标志,我国的产业发展和消费结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以瓶颈制约的缓解特征,也将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 总结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改革的成就和经验,展望未来我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的任务和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世纪初我国交通业的发展应坚持和注意以下几点:年来,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大大缓解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但也应当看到,由于长期欠帐,总体上说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当前的“缓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多年来能力严重不 2、足的低水平的平衡,真正建立起与现代化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综合运输体系至少还需 20的时间,任重面道远。 在我国经济转型、结构升级、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继续强化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年来,为了缓解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各种运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采用的是以总量扩张,即提高运输能力为重点的发展战略。 由于改革滞后、条块分割以及宏观调控不力,出现了不少结构性的失衡和矛盾,总体上降低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效益,影响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供需大体平衡,瓶颈制约大大缓解的情况下,应坚持综合发展、综合利用的原则,调整发展思路,从我国国情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加大结构 3、调整的力度。 把进一提高运输能力与调整和优化运输结构,改善运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 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其技术水平、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与当前和今后发展需要相比,差距甚大。 现代化的交通不仅仅体现在规模和数量上,更重要的表现在技术水平和服务管理水平上。 必须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转到提高运输业的总体水平的轨道上来。 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运输能力,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运输业的效益和效率,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扩大和巩固运输市场。 大交通运输业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改革力度。 由于传统观念的紧锢以及行业的自身特点,总体上讲与其他行业相比交通运输业的改革已经滞后,特别是 4、原中央主管部门直属的骨干运输企业还没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条块分割、政企不分、行下和干预过多的局面还相当严重。 “十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将陆续出台,一些重要领域必然会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 交通运输业必需适应这一需要,破除“特殊论”,加快改革步伐,在行业统一管理和政企分开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二)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与 弹性值将会进一步降低,增速趋缓。 但在全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客货运量仍将继续增长。 (1)客运量1995 年 2000 年 2005 年 “十五”年均增长全社会客运量(亿人) 150 200 左右 路(亿人) 路 5、(亿人) 185 运(亿人) 0 民航(亿人) 2)货运量1995 年 2000 年 2005 年 “十五”年均增长全社会货运量(亿吨) 路(亿吨) 路(亿吨) 运(亿吨) 道(亿吨) 于“八五”“九五”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后期(1998)新一轮的投资高潮,很大一部分运输能力的形成反映在“十五”期间。 如果“十五”期间继续保持一定的建设规模,2005 年全国交通运输的总体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再加上需求增长趋缓,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提供更加宽松的运输条件。 1995 年 2000 年 2005 年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 右 右其中:复线(公里) 里) 右公路通车里程(万公 6、里) 右 右其中:高等级公路(公里) 15287 40000 左右 55000 左右高速公路(公里) 2141 10000 左右 15000 左右民用汽车保有量(万辆) 1040 15001600 2500沿海主要港口泊位数(个) 1263 1350 1500其中:深水泊位(个) 400 500550 600 650运输船舶(万吨) 4100 40004500 5000 左右民用机场(个) 130 135 150民用运输飞机(架) 720 800 850油气运输管道(万吨) )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目标与重点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由铁路、公路、水运(包括内河、沿海和远洋三部分)、民用航空、输油气管道五 7、种现代运输方式组成,各有其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应坚持全面发展、综合利用的方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即要讲竞争,也要讲协作和联合,通过竞争可以促进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但是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和总体结构上,一定要挥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 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看,作为全国交通运输主力和骨干的铁路运输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由于传统体制的禁锢和投融资渠道狭窄,相对公路、民航和沿海港口来说大大落后了。 为此,必须加快改革进程和力度,“十五”期间务必在政企分开和企业转制方面取得突破。 要扩大开放,排除行业进入障碍,拓宽融资渠道,引入竞争机制激发 8、行业活力。 在发展上要克服重货轻客的传统观念,坚持客货兼顾优先发展客运的方针;在原有干线提速的同时,尽快起步建设高速客运专线。 在继续强化中东部运输大通路的同时,适度向中西部倾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路网布局。 正确处理新线建设和原有线路改造的关系,加大复线和电气化铁路的投资比例,充分发挥集约化经营的优势,不提高总体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和“九五”期间,由于其体制的优势和特点,得到快速发展,在各种运输方式的总运输量中已经占有绝对优势。 “十五”期间其发展的方针和重点是:搞好国道主干线建设的同时,适应调整投资结构,注重公路网总体等级水平的提高;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既 9、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等级公路,也要注意一般公路的改造和提高。 在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上,要从当前我国交通量和车辆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确定技术标准,多修建一些汽车专用路和一般一、二级公路,防止脱离实际追求过高标准。 在改革上,一是规范公路运输市场,强化行业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规范融资渠道和收费行为,根据税费改革的总体布署搞好燃油税的出台和相应的配套改革。 国水上运输包括内河、沿海和远洋三部分,从基础设施讲重点是沿海沿江的主要港口,除承担部分国内运输任务以外,重点是我国近 90%的外贸进出口物资的吞吐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次建港高潮目前已基本扭转了压港、压舶的严 10、重局面。 今后一段时期内除适度规模扩张以外,重点是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 改革上尽快结束目前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的局面,实行属地化管理,改变港务局政企不分的状况。 加强统一规划和行业管理,克服某些地区产业部门码头布局混乱,重复建设的不合理状况。 公用码头建设中要加快内部结构的调整,适应木材、原油、铁矿石量进出口的需要,搞好其专用泊位的建设,不提高接卸能力;加快以集装箱为重点的上海航运中心的建设,尽快克服多头对外的不合理局面,发挥规模化经营的优势。 内河航运建设要缩短战线,把重点放在三江两河的干流上。 空运输的最大优势是速度快,近年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 11、内部管理体制制上的问题,进入“九五”以来其发展势头有所减缓,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是深化改革,尽快改变政企不分的局面,确保航空公司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割断上级主管部门对其经营的过多干涉;二是改变目前航空公司多而小的状况,需要进行必要的集中和兼并,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改变一些地区机场布局不合理和标准过高的不良倾向;四是在当前运量增长趋缓,机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优化机群结构和机力配置,在搞好骨干机场建设的同时,适当控制口岸机场的扩张,大力培育和发展支线运输,优化航线结构。 前,全国长距离油汽输运管道共约两万多公里,多年来对我国油汽资源的开采、加工基地的展开和合理布局发挥了重要 12、作用。 为适应今后国际国内油汽供求形势的变化,“十五”期间全国管道运输发展和建设任务:一是加强东北、华北等东部原有管道网的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运输经营的效率和效益,适应新油汽田的开发,适时修建新的管线。 二是搞好西部和中亚进口原油东运的方案研究,为我国油汽供应的战略西移以及油源的多元化做好准备;三是加快沿海地区大型油汽接卸设施及与其衔接的管道建设,以适应原油、天然气和石化产品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二、“十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中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一)运输大通道所谓运输大通道是指联系地区之间、国际之间具有全局意义的干线运输通路。 它是综合运输体系的总骨架、主动脉,一般情况下以铁路为重点,也包括干 13、线公路、干线内河航道、枢纽港(空港、海港)站。 总长度虽然仅为全国运输线路的 10%左右,但承担着全国 50%以上的中长途客货运输任务。 根据我国资源、生产和人口布局情况,目前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业已形成的大通道主要有:南北运输大通道;进出关通道;东西运输大通道;进出西南地区(云、贵、川)通道;进出西北地区的运输通道;“三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通道;国际间运输通道。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我国大通道建设已取得较大成就,随着一大批骨干交通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当前瓶颈制约的缓解,主要体现在这方面。 根据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继续强化和完善干线运输通道,仍是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十五”期间的方针和任务是完善、强化、充实、提高。 在现有基础上依靠技术进步进一步强化薄弱环节、完善布局、调整和优化结构,提高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其在能力、效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