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 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 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学生回答:《论语》 教师: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 ⑴思想核心:“仁”和“礼” 出示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解读《论语》中的仁、礼、鬼神观。 材料: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教师提问:从材料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仁,指仁爱,仁者爱人。 教师提问:怎样“爱人”。 学生回答:孔子说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 教师出示 材料: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教师提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教师:孔子主张如何实现“礼”。 学生回答: “正名”。 教师: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必须要“正名”,就是按照周礼,把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按照礼制,让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 这体现了他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教师提问: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 学生 讨论后,进行回答: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⑵政治思想 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教师提问: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为政以德” ” ,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 教师提问:“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 总结 :政 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