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3. 月亮与流行歌曲。 4. 月球奥秘。 5. 月亮的美称。 五、 板书设计 六、 巩固所学(课外作业) 一、填充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 朝的 (填人名)。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 ,作者 ,字 ,号 , 代人。 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 上阕 问 , 下阕 问 ,归根结底,是问。 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3. (填作者)的诗《我的思念是圆的》从时代来看,是一首现代诗。 4.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 ②我欲乘风归去, ,。 ③ , ,。 不应有恨,。 ④ ,月有阴晴圆缺,。 ⑤中庭地白树栖鸦 ,。 ⑥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5.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 /悲欢 /离合,月有 /阴晴 /圆缺。 ( ) ②今夜 /月明 /人尽 /望,不知 /秋思 /落谁家。 ( ) 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第一节:思念圆 —— 月亮圆 —— 人不圆 —— 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 —— 瓜果圆 —— 家不圆 —— 何时圆 抒情 11 A.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我欲乘风归去。 7.注音。 宫阙( ) 绮户( ) 8.解释。 ①达旦: ②兼: 二、阅读 (一)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 “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 4. 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6.请就文中的某一艺术特点自拟题目,并解答。 7.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 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 并举一两个作家。 (二)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有何作用。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 a 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B.题目中所说的“十五夜”,倘结合诗中二 、三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C.“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描写了鸦鹊栖息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12 D.“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人太多了,不知道这种秋思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自己是没有这种情绪的。 3.诗词中描写“月”的句子很多,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 ”(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 品读 这些诗句,说说你有什么感悟。 你能以《月是故乡明》写一段话吗。 (三)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 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1. 诗人是如何想到将“思念”说成是圆的呢。 这样说有何作用。 2. 读一读第一诗节最后一句“会想起什么。 ”和第二诗节最后一句“谁能把月饼咽下。 ”,比较这两句诗在语气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3. 在中秋节这样的美好夜晚,到底使你想到了哪些。 简单说说。 (注意联想的合理性 ) (参考答案 :1.唐 王建 2.水调歌头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天 明月 人生 3.艾青 4.略 5.①√ ② 6. B 7. qu232。 qǐ 8.①达旦:到天亮。 ②兼:同时。 阅读(一) 1.想到月宫中去又伯承受不 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3.怨恨。 “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5.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6.略。 7.婉约 、 李清照 、 柳永。 阅读(二) 1.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鹊,冷露,桂花等景物。 渲染了中秋望月环 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2. D(诗人不是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虽为无理,却 13 显出诗人的情痴,手法的高妙。 ) 3.诗人常 常借助“月”这个意象,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只要写得合情合理即可) 阅读(三) 1.(1)作者由月亮、西瓜、苹果、月饼等意象想到了将思念说 成是圆的。 这是物与情之间所产生的自然的联想,这样写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情色彩。 2.第一句是疑问句,第二句是反问句。 疑问句激发人们思考;反问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之深。 ) 六、 结束语 学了这三首诗词,我们会发现,自古以来 月亮作为一个意象,在诗词、绘画音乐中成为一个永远的主题,代表着生命时间的飞逝,洋溢着美的烟波,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寄寓着不同的情感。 我们把这些称为“月亮文化”。 “月亮文化”博大精深,一节课是说不完的,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寻找中外月亮的资料,谈谈在诗歌、音乐、传说等方面东西方“月亮文 化”的差异。 【 资料宝藏 】 1. 与课文相关的解读 有关王建及其诗 王建(约 767—— 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 775)进士。 一生困顿,晚景凄凉。 其诗语言通俗明晰, 凝练 精悍。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作品有《王建诗集》,今存诗五百余首。 唐咏月诗中算得上力作的可谓是不胜枚举,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便是其中的一首。 绝句的前两句写出月夜无眠的诗人所见,后两句道出诗人月下所感。 前者营造了 “ 地白 ” 、 “ 鸦栖 ” 、 “ 冷露 ” 、 “ 湿花 ” 这样一个幽静而悠远的意境,寒意丝丝;后者 吟出了诗人的感秋之意、怀人之情,思绪绵绵。 全诗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然后通过意味隽永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动人、百回千转。 有关苏轼及其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 “ 谤讪朝廷 ” 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 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 “ 三苏 ”。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关于“词” 词,一种文体。 大约是在初盛唐产生、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 词即歌词,它跟乐府歌辞的辞是一个字,本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 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词。 这就是我们今天用以跟诗或曲对称的词。 词有许多调子,每调有一个名称,如 [菩萨蛮 ]、 [念奴娇 ]等。 比之五七言诗,词最显著的特点是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子都长短不齐,因此又称为“长短句”。 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每调一般分为上下二阕,称为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 词发展到宋代,则走向鼎盛。 词据其风格,可分为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但两者并不是决然分开,只是有所侧重。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 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代表词人有柳永、姜夔、李清照。 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 14 峰,打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畅所欲言,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达,语言流利畅达,乃词中一大流派。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偏重于刚性。 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 “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 比柳词何如。 ’对曰: ‘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板 ,唱大江东去。 ’ 公为之绝倒。 ” 这 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2. 学法指导 (一)学习本文要用诵读鉴赏的方法。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得熟读精彩片断,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通过品味语言去体会。 常用的方法有: 朗读法。 这是品味语言、获得美感的途径之一,是 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可从感情、重音、停顿、速度、艺术音调等方面进行训练,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 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在朗读中使自己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 ,接受熏陶。 咀嚼法。 是对作品中所用词 的准确、精美、巧妙、合适等特点进行反复咀嚼品味,以获得美感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 1)初读诗歌时,可选择与诗歌感情比较一致的民乐曲,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习的乐趣。 ( 2)通过反复吟诵,引发 想象 、联想、品味诗的意境。 ( 3)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特别是诗歌中的名句或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