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铜集团研发战略报告内容摘要:
1、05/30/2002# 洛铜集团研发战略报告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 2002年 5月 05/30/2002# 导读:研发体系规划 宗旨目标 研发体系规划 新产品开发管理 宗旨目标 战略定位 组织规划 研发管理 策略与计划 05/30/2002# 洛铜研发体系的宗旨、目标 宗旨 从高技术上获取高回报,在技术进步上支持洛铜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最令客户满意铜加工企业。 目标 保持并进一步扩大在国内铜加工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研发体系是指新产品开发、工艺水平的改进、质量攻关、消化吸收、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等技术开发领域的总称。 05/30/2002# 洛铜研发体系目标分解 科研项目 投 2、入经费 洛铜 2000年科研项目投入为 407万元; 2001年为 747万元,有两项技术创新项目因经费问题被拖延。 2002年预算为 582万元,研发投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研发水平提升需要科研经费的保证,近五年洛铜科研经费的年平均递增率应超过 1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年 扩大在国内铜加工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业务 80%以上的产量来自洛铜在国内技术实力第一的的品种。 关键能力 科研经费获得 、 科研队伍建设 进入良性循环; 研究开发创新能力 、 研发的运作管理 能力通过引进、学习、总结、改进等手段得到提高,使洛铜的研发水平紧跟国际领先者。 7 0 0 3、7 7 0 8 5 09 4 0 1 0 4 0科 研 投 入 经 费 ( 万 元 )05/30/2002# 导读:战略定位 环境分析 研发体系规划 宗旨 战略定位 组织规划 研发管理 环境分析 战略选择 资源分配 策略与计划 05/30/2002# 政策法律 国家在 1993年发布了 质量振兴纲要 、上世纪未也提出科教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的法律环境不断改善,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加大,对专利、商标等自有知识产权保护加强。 经济 世界经济呈现复苏形式;我国经济保持良好增长势头,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 随着 将促进我国同世界的交流。 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世界的对铜的消费,促进我国对铜的消费, 4、中高端铜加材面对的是一个较好的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汽车、家用电器、计算机等用铜量大的消费品行业发展迅速。 同时下游客户对技术、质量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技术 工业发达国家的铜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和采用大型、高速、连续、自动、精密、节能和环保为特征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铜加工产品面对着现代技术对铜加工材的高可靠性、高性能、微型化的迫切需要。 洛铜面临的政策、经济、技术、文化环境发展的环境需要洛铜技术、质量不断升级 05/30/2002# 国外大型铜加工企业主要通过产品渗透、资本渗透、技术渗透方式进入中 5、国市场,在中高端市场冲击洛铜 韩国丰山株式会社 上海办事处 ,经营销售总公司全部产品 各种铜带,铜管,铜棒,铜水管,不锈钢板材。 德国 资总金额为 800万美元,大批量生产的结晶器基本可满足国内需求,替代进口。 奥托昆普铜管(中山)有限公司 , 设计、开发和生产内螺纹和光面铜管,销售自产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及相关咨询服务。 产品渗透 资本渗透 技术渗透 05/30/2002# 国内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几年纷纷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投资新项目以扩大中高端产品产能、中高端产品技术竞争趋于激烈 产品研发 投资新项目 技术改造 利用现有设备,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产能;开发新产品。 如新乡金龙已研制出直 6、径 6毫米及 5毫米的内螺纹空调管 浙江海量投资 消除设备瓶颈。 如上海金泰增加一套气垫炉退火设备 05/30/2002# 洛铜的技术人员综合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仍处于领先地位,但这种地位正在被削弱 优 势 技术中心、技术质量部的技术、管理人员资格统计:高级职称达 45人,中级职称达 70人。 从目前来看,洛铜的研发的整体实力在国内同行业最强。 从洛铜的人才实力看,洛铜有能力在技术进步上支持洛铜的生存与发展。 劣 势 2001年新招聘的毕业生,全部为专科生,没有本科生,而且很多专业不是我们急需的,近几年招聘的大学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下降。 2001年有 140多名员工跳槽, 90%以上是技术人员。 近 7、几年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很大一部分是技术骨干,造成研发力量的削弱, 05/30/2002# 洛铜的技术能力在整个国内铜加工行业的综合实力处于领先地位,但后劲不足 技术能力包括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商业化能力等能力、它和设备、投资、人力、运作等因素有关,洛铜目前综合实力处于领先地位,但洛铜的技术能力的提高受诸多因素制约。 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洛铜集团的科研开发费用 2001年度为 747万元(数据由洛铜策划部提供),占全年销售收入的 显得不足,去年就有两个技术创新项目因资金原因被迫延期。 研发运作不足 新技术引进不足;以合作、联合、兼并、购买等方式获得技术的能力不足。 对研发人员激励不足 8、补充说明:以上是对往年研发情况的的一个判断,今天汇报时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情况的改善。 企业的人才倾斜政策力度及落实有限,技术人员持观望态度;研发人员的培训不足。 目前提供的薪资水平和民营企业比吸引力不足,数量只有民营企业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05/30/2002# 洛铜技术实力与资源的 机会 威胁 劣势 优势 洛铜的研发资金相对匮乏; 在部分有发展前景的品种上技术上处于劣势; 洛铜历史包袱比较沉重,在成本上处于劣势; 研发人员流失较多 国外同行的进入,在中高端市场对洛铜造成冲击; 国内一些专业化生产厂在各专业领域的中高端市场对洛铜造成冲击 一些技术领先的国外同行希望打开国内或亚洲市场想在国内 9、寻找合作伙伴; 洛铜在国内有品牌优势 洛铜的的综合技术开发实力目前在国内最强; 洛铜的人才、技术装备目前在国内最强; 洛铜有一批在国内领先的技术 05/30/2002# 导读:战略定位 战略选择 研发体系规划 宗旨 战略定位 组织规划 研发管理 环境分析 战略选择 资源分配 策略与计划 05/30/2002# 建议洛铜以稳健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研发的战略目标 发 展 目 标 迅速发展型 稳健发展型 维持现状性 受控收缩型 迅速开发新产品 、迅速投放市场 、扩大生产规模 、尽快占领市场 以节约投资 、 降低风险为出发点 , 逐步开发新产品 、 扩大生产规模和占领市场 寻求对现有产品的持续改进 10、、 实行逐步更新的产品开发 ,以维持竞争力 从产品开发中及时抽回资金,有针对性的逐步转向其他领域或业务 市 场 目 标 开拓新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维持市场占有率 逐步放弃 通过新产品,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引导市场,如开发全新产品 通过开发创新程度大或差别优势在的产品来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解决现有的技术或质量的不足来维持市场占有率 维持现有市场战胜率已经没有意义,采取有计划的撤退或转向 建议 2002 2006年 , 主要采取稳健发展型的研发战略 , 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通过技术合作 , 通过开发创新程度大或差别优势在的产品来最大限度的抢占市场份额。 05/30/2002# 建议洛铜的研发体系 11、采用进取型战略模式 定位型战略模式 进取型战略模式 冒险型战略模式 战略目标 维持市场占有率 、维持利润水平 稳健发展、增加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战略竞争域 中、低端 中、高端 高端 创新来源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技术合作 技术、收购 创新程度 模仿型 适应型、先导型 先导型 创新时机 缓慢反应型 敏捷反应型 率先进入市场 建议 2002 洛铜研发系统战略模式选择进取型 , 以市场营销为创新来源 , 以中高端产品为战略竞争域 , 以适应型为创新程度 , 以敏捷反应型的创新机制最大程度的满足市场需求 05/30/2002# 建议洛铜采用需求驱动型研发驱动模式 技 12、术驱动型 需求驱动型 竞争驱动型 特点 研发的设想来源于新技术 、 实验室。 技术驱动型研发一般来说风险较大。 研发的设想来源于市场需求。 需要对市场信息深入分析筛选 ,进行实验 、 测试后实现商业化。 研发动力来源于竞争对手 , 通过对竞争对手新产品分析 、 改进 、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建议 2002 洛铜研发驱动发展模式 , 主要采取需求驱动型 , 即对有市场需求容量的产品进行产品开发或工艺开发 , 在适当的时候 ,兼顾竞争驱动型 , 但不是主要驱动方式。 05/30/2002# 建议洛铜用紧跟世界领先技术的研发模式 研发模式 研发 制造 营销 财务 组织 时间 领先 研 13、发水平高 中等规模 刺激首要需求 风险资本 冒险型 、灵活型高于效率 尽早进入 紧跟 灵活先进的研发 中等规模开始生产的灵活性 产品差异化 、 刺激次要要求 中大量资本 灵活性加效率性 成长早期 成本最小化 生产工艺技术高 、 成本有效的生产 大规模生产 、 自动化 减少推销和分销成本 大量资本 效率 、 层级控制 成长晚期 、成熟早期 市场细分 产品设计能力高 、 定制工程 短期 、 中期的灵活性 识别和进入有利细分市场 中 、 大量资本 品种多样化的灵活性和控制 成长早期 、成熟期 建议 2002 洛铜新产品开发技术战略选择紧跟型模式 , 其主要的职能资源配置要求比较高 05/30/2002# 导读:战略定位 资源分配 研发体系规划 宗旨 战略定位 组织规划 研发管理 环境分析 战略选择 资源分配 策略与计划 05/30/2002# 对洛铜研发资源分配考虑关键因素的建议。洛铜集团研发战略报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