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内容摘要:

问题。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材料四说明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原因是。 当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 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材料五: 4年世界大战和 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 40亿卢布,比 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 1913年的 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 1913年的 5%和 3%,煤也只有 1/3;谷物总产量比 1913年减产 1/3。 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 此时 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 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 现象: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 归纳材料五反映的现象 ,分析原因 原因:战争、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六: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 1920— 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 %的 “ 彩色纸片 ”。 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 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更为严重的是, 2月 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 “ 贸易自由 ”“ 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 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模式)。 必要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客观原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