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怎么疑?内容摘要:

定把握后,出示本段,让学生带着问题、你能就本段提出什么问题、反复自读。 不一会儿,学生的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我们”全家要搬到杭州去。 为什么我每次去山上赏花总要给母亲一大袋桂花„„这些当然不是笔者想要的最好的质疑。 于是,笔者笑着摇摇头,慢悠悠地说:“再想,再想。 ”学生一阵沉寂后,终于有人“哦”了一声,仿佛恍然大悟似地,骄傲地高高地举起手,嘴里嚷着:“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 ”其实很多孩子都想到了:满山的桂花真的不及家乡院 子里的那一棵桂花香吗。 这种前后联系中“貌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是很多的。 如《窃读记》里,小女孩在书店里连续站了两个多钟头,按理说应该是两腿发软,两脚酸痛,可为什么走出书店时却“浑身轻松”。 这样的质疑,能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深入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精神,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于“有悖常理”处质疑 有些课文乍一看似乎和生活常理不相符,让 人感觉不可思议,无法理解。 如《落花生》一课。 学生读到“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部分学生会想,一个男人和老婆孩子们在一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为什么却说“很难得”呢。 笔者故意让孩子们停下来,笑笑地看着他们:“孩子们,你们读到这里就没什么疑惑吗。 ”于是,几个孩子举手了。 这个问题,如果不是有比较丰富的课外知识,且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家庭背景是很难理解的。 笔者让孩子们课外查找资料,第二课时留五分钟交流。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中日甲午战争 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 他将多年积蓄全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