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内容摘要:

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 3)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 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 “ 仁 ” ,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 “ 仁政 ” 思想。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孟子的 “ 仁政 ” 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 “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 ,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 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其理由是人人都有 “ 善端 ” ,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 4)荀子的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 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 荀子主张 “ 仁义 ” 和 “ 王道 ” ,他所提出的 “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 从道不从君。 ” 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这 4 就是著名的 “ 君舟民水 ” 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 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 “ 治世 ” 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 “ 是不然,人之性恶。 ” 荀子为什么说 “ 人之性恶 ” 呢。 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 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