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13讲内容摘要:
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一、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三、教学难点: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 四、教学方法:讲练法,归纳法五、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前边我们已经学过许多物理量,它们的公式各不相同,并且我们知道,有的是通过有关的公式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的:那么各个物理量的单位之间有什么区别。 它们又是如何构成单位制的呢。 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2、认识 2、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1)举例:a:对于公式 ,如果位移 s 的单位用米,时间 t 的单位用秒;我们既用公式得到 v、s、t 之间的数量关系,又能够确定它们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到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b:用公式 F,当质量用千克做单位,加速度用米每二次方秒做单位,求出的力的单位就是千克米每二次方秒,也就是牛,并且我们也能得到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2)总结推广: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3)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a:在物理学中,我们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b:据物理公式中这个物理量和其他 3、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c:举例说明:)我们选定位移的单位米,时间的单位秒,就可以利用 推导得到速的单位米每秒。 2)再结合公式 ,就可以推导出加速度的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如果再选定质量的单位千克,利用公式 F可以推导出力的单位是牛。 (4)基本单位和到单位一起构成了单位制。 (5)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得到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a:长度的单位 米;b:时间的单位秒;c:质量的单位 千克。 (6)巩固训练: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填空:A :质量;B :N;C:m/s 2 D:密度;E :m/s;F :s;I:长度; J:时间。 1)属于物理量的是。 2)在国际单位 4、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 ;3)在国际单位制中属于基本单位的有 ,属于导出单位的有。 2、例题教学:(1)用投影片出示例题: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质量是 7 千克,在 14 牛的恒力作用下:a:5 秒末的速度是多大。 b:5 秒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大。 (2)分析:本题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已知的,需要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的初速度 ,在恒力的作用下产生恒定的加速度,所以它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的质量 m 和所受的力 F,据牛顿第二定律 F出加速度 a,即可用运动学共识求解得到最终结果。 (3)学生在胶片上书写解题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过程进行评析:已知:m7 14N,t5s求:v t 和 5、 S 解: =2m/N/vt=m/s=10m/2m/55)评析:刚才这位同学在解答过程中,题中各已知量的单位都是用国际单位表示的,计算的结果也是用国际单位表示的,做的很好。 :既然如此,我们在统一各已知量的单位后,就不必一一写出各物理的单位,只在数字后面写出正确单位就可以了。 (5)用投影片出示简化后的解题过程:512/0/7422(6)巩固训练:质量 m200g 的物体,测得它的加速度为 a20cm/s 2,则关于它所受的合力的大小及单位,下列运算既正确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A:F=200 20=400N; B:F=C:F= D:F=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导出单位,什么是基本单 6、位,什么是单位制,以及统一单位后,解题过程的正确书写方法。 七、作业: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恒力的作用,在 的时间内,速度从 s 增加到 s;这个物体受到另一个恒力的作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从 s 增加到 s,第二个力和第一个力之比是多大。 八、板书设计:五:力学单位制 量 的 单 位计 算 中 不 必 一 一 写 出 各 际 单 位 制 ,) 在 计 算 时 , 一 般 用 国( 单 位式 推 导 出 来 的 物 理 量 的) 由 基 本 单 位 和 物 理 公(导 出 单 位 长 度 ; 质 量 ; 时 间) 力 学 中 的 基 本 单 位 :( 单 位) 选 定 的 几 个 物 7、 理 量 的(基 本 单 位单 位 制 2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 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巩固记忆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公式和物理意义;(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方法。 2通过例题分析、讨论、练习使学生掌握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3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图分析、完善步骤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为习题课,重点内容是选好例题,讲清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及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重要的是分析过程、建立图景;抓住运动情况、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依据定律列方程求解。 但学生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 8、,习惯于套公式得结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思路、掌握方法是难点。 三、教具投影仪、投影片、彩笔。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内在联系。 因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解答一些力学问题。 我们通过以下例题来体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过程设计1已知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例题 1(投影) 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 2拉力,物体跟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力是 )求物体在 末的速度;2)若在 4 秒末撤去拉力,求物体滑行时间。 (1)审题分析。 前 4 秒内运动情况:物体由静止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力情况:F=f=N;初始条件:v 0=0 9、;研究对象:m=解 4 秒末的速度 秒后,撤去拉力,物体做匀减速运动,v t=0。 受力情况:G=N、f=始条件:v 0=解滑行时间。 (2)解题思路研究对象为物体。 已知受力,可得物体所受合外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依据初始条件和运动学公式就可解出前一段运动的末速度。 运用同样的思路也可解答后一段运动的滑行距离。 (3)解题步骤(投影)解:确定研究对象,分析过程(画过程图),进行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前 4 秒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水平方向 4 秒后 竖直方向 水平方向-f=导学生总结解题步骤:确定对象、分析过程、受力分析、画图、列方程、求解、检验结果。 (4)讨论:若无第一问如何 10、解。 实际第一问的结果是第二问的初始条件,所以解题的过程不变。 (5)引申:这一类题目是运用已知的力学规律,作出明确的预见。 它是物理学和技术上进行正确分析和设计的基础,如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后获得速度等都属这一类题目。 2已知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例题 2(投影) 一辆质量为 03小汽车正以 10m/s 的速度行驶,现在让它在 距离内匀减速地停下来,求所需的阻力。 (1)审题分析这个题目是根据运动情况求解汽车所受的阻力。 研究对象:汽车m=03动情况:匀减速运动至停止 ,s=始条件:0m/s,求阻力 f。 (2)解题思路由运动情况和初始条件,根据运动学公式可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 11、顿第二定律求出汽车受的合外力,最后由受力分析可知合外力即阻力。 (3)解题步骤(投影)画图分析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竖直方面 水平方面 f=0 3(=03负值表示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 (5)引申:这一类题目除了包括求出人们熟知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还包括探索性运用,即根据观测到的运动去认识人们还不知道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个原子核都属于这类探索。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规律分析(直线运动)题目类型流程如下由左向右求解即第一类问题,可将 vt、v 0、s、t 中任何一个物理量作为未知求解。 由右向左求解即第二类问题,可将 F、f、m 中任一物量作为未知求解。 12、若阻力为滑动摩擦力,则有 可将 作为未知求解。 如:将例题 2 改为一物体正以 10m/s 的速度沿水平面运动,撤去拉力后匀减速滑行 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 据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有体在斜向力作用下的运动例题 3(投影) 一木箱质量为 m,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现用斜向右下方与水平方向成 角的力 F 推木箱,求经过 t 秒时木箱的速度。 解:(投影)画图分析:,将力 F 沿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分解:水平分力为 水平万向 二者联系 f=N 由式得 N=代入式有 f=(见解题方法与受水平力作用时相同。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知受力求解运动情况;一类是已知运动情况求解受力。 2不论哪种类型题目的解决,都遵循基本方法和步骤,即分析过程、建立图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定律列方程,进而求解验证效果。 在解题过程中,画图是十分重要的,包括运动。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13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