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25讲内容摘要:

1、、教学目标1在已经学习有关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掌握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习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 2、面无关的。 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3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 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三、教具演示物体在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器材包括: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弹簧振子。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复习引入新课。 、势能和机械能的知识。 在初中学习时我们就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观察演示实验中物体动能与势能转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 依次演示麦克 3、斯韦滚摆、单摆和弹簧振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回答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变化情况,教师小结:物体运动过程中,随动能增大,物体的势能减小;反之,随动能减小,物体的势能增大。 提出问题:上述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 这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从理论上分析物理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情况。 先考虑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理想情况。 1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问题:质量为 m 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 落至高度 计空气阻力,分析由 导学生思考分析)。 分析:根据动能定理,有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 4、,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有WG,并小结: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此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指出问题:上述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 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分析物体做平抛和竖直上抛运动时的情况。 明确:可以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提出问题: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 2弹簧和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以弹簧振子为例(未讲振动,不必给出弹簧振子名称,只需讲清系统特点即可),简要分析系统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明确:进一步定量研究可以证明,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 5、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3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要能应用它分析、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在具体问题分析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分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认识。 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例 1在距离地面 20m 高处以 15m/s 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 g10m/s 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6、,提出问题:(1)前面学习过应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平抛运动,现在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 (2)小球抛出后至落地之前的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明确:(1)小球下落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应明确所选取的运动过程,明确初、末状态小球所具有的机械能。 例题求解过程: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抛出时小球具有的重力势能 能落地时小球的速度大小为提出问题:请考虑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与用运动合成解决问题的差异是什么。 例 2小球沿光滑的斜轨道由静止开始滑下,并进入在竖直平面内 7、的离心轨道运动,如图所示,为保持小球能够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而不落下来,求小球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滑下。 已知离心圆轨道半径为 R,不计各处摩擦。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1)小球能够在离心轨道内完成完整的圆周运动,对小球通过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有何要求。 (2)从小球沿斜轨道滑下,到小球在离心轨道内运动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3)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选取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1)小球能够通过圆轨道最高点,要求小球在最高点具有一定速度,即此时小球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恰好等于小球所受重力;(2)运动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3)选小球开始下滑为初状 8、态,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为末状态,研究小球这一运动过程。 例题求解过程:取离心轨道最低点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开始时小球具有的机械能E1过离心轨道最高点时,小球速度为 v,此时小球的机械能成完整的圆周运动。 进一步说明:在中学阶段,由于数学工具的限制,我们无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小球在离心圆轨道内的运动。 但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很简单地解决这类问题。 例 3长 l80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质量 m100g 的小球。 将小球拉起至细绳与竖直方向成 60角的位置,然后无初速释放。 不计各处阻力,求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细绳对小球拉力多大。 取 g10m/s 2。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1)释放后小球做何运动。 通过最 9、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是否等于小球的重力。 (2)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 归纳学生分析结果,明确:(1)小球做圆周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的拉力大于小球的重力,此二力的合力等于小球在最低点时所需向心力;(2)绳对小球的拉力不对小球做功,运动中只有重力对球做功,小球机械能守恒。 例题求解过程:小球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E p,在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各例题,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归纳学生的分析,作课堂小结。 五、小结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通过例题分析要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 10、问题时,应首先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其次要正确选择所研究的物理过程,正确写出初、末状态物体的机械能表达式。 3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逐步培养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应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处理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与圆周运动或动量知识相结合,要注意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明势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同样,机械能也应是物体系统所共有的。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必过份强调这点,平时我们所说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理解为是对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的一种简便而通俗 11、的说法。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含义2明确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理问题的优点,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本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强调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处理问题的重要性二、重点、难点分析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知识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一个重点知识特别是定律的适用条件、物理意义以及具体应用都作为较高要求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的理解以及应用,对多数学生来说,虽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仍常常是把握不够,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这也说明此项正是教学难点所在三、教具投影片若干, 12、投影幻灯,彩笔,细绳,小球,带有两个小球的细杆,定滑轮,物块 m、M,细绳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投影片)(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归纳总结,说明(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含义(2)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二)教学过程设计1实例及其分析问题 1 投影片和实验演示如图 1 所示一根长 L 的细绳,固定在 O 点,绳另一端系一条质量为 m 的小球起初将小球拉至水平于 A 点求小球从 A 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 C 时的速度分析及解答:小球从 A 点到 C 点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只受重力和绳的 13、拉力由于绳的拉力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可见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因此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选取小球在最低点 C 时重力势能为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列出方程:,适当讲述,然后提出问题问题 2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实验在上例中,将小球自水平稍向下移,使细绳与水平方向成 角,如图 2 所示求小球从 A 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C 的速度分析及解答:仍照问题 1,可得结果问题 3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实验现将问题 1 中的小球自水平稍向上移,使细绳与水平方向成 角如图 3 所示求小球从 A 点由静止释放后到达最低点C 的速度分析及解答:仿照问题 1 和问题 2 的分析小球由 A 点沿圆弧 动到 C 点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取小球在最低点 C 时的重力势能为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列出方程:2提出问题比较问题 1、问题 2 与问题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