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24讲内容摘要:
1、、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1)知道什么是动能。 中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3)正确理解和运用动能公式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掌握动能定理:(1)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理解“代数和”的含义。 (2)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是本节的较高要求,也是难点。 三、教具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 2、、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1什么是动能。 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主要是初中知识回顾,可请学生举例回答,然后总结作如下板书: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下面通过举例表明: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强。 所以说动能是表征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 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 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途径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 3、少。 用投影仪打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 m,此时动能是多少。 (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 在恒定外力 F 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 s,得到速度 v(如图 1),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 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 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所以 样我们就得到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用 计算动能的公式为:,动能与功一样,也是标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响。 它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 一个物体处于某一确定运动状态,它的动能也就对应于某一确定值,因此动能是状态量。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加深同学对动能概念及公 4、式的理解。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下列点外,其他情况相同)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3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的推导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 水平面存在摩擦力 f,在外力 F 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 s,速度达到 图 2,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外力 F 做功:W 1f 做功:W 2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增量。 其中F 5、 与物体运动同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增大;f 与物体运动反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减少。 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物体动能的变化。 将上述问题再推广一步:若物体同时受几个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况又如何呢。 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结论并板书:,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 用 W 总 表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用 动能定理表示为:W 总 E E k(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动能定理是学生新接触的力学中又一条重要规律,应立即通过举例及分析加深对它的理解。 a对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 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 W 总W 1+F 1s+F2s+ 6、F 合 s,所以总功也可理解为合外力的功。 b对该定理标量性的认识因动能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 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 c对定理中“增加”一词的理解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 因而定理中“增加”一词,并不表示动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 数值可正,可负。 d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 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 4例题讲 7、解或讨论主要针对本节重点难点动能定理,适当举例,加深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例 1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动能改变B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不为零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但物体动能可能不变D物体加速度一定不为零此例主要考察学生对涉及力、速度、加速度、功和动能各物理量的牛顿定律和动能定理的理解。 只要考虑到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B、D。 例 2在水平放置的长直木板槽中,一木块以。 滑行 后速度减为 ,若木板槽粗糙程度处处相同,此后木块还可以向前滑行多远。 此例是为加深学生对负功使动能减少的印象,需正确表示动能定理中各物理量的正负。 解题过程如 8、下:设木板槽对木块摩擦力为 f,木块质量为 m,据题意使用动能定理有:二式联立可得:s 2,即木块还可滑行。 此题也可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定律来求解,但过程较繁,建议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看出动能定理的优势。 例 3如图 3,在水平恒力 F 作用下,物体沿光滑曲面从高为 处运动到高为 处,若在 A 处的速度为 处速度为 水平距离为多大。 可先让学生用牛顿定律考虑,遇到困难后,再指导使用动能定理。 A 到 B 过程中,物体受水平恒力 F,支持力 N 和重力 作用。 三个力做功分别为 和h 2所以动能定理写为:,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牛顿定律无能为力的问题,动能定理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其关键 9、就在于动能定理不计运动过程中瞬时细节。 通过以上三例总结一下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 (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W 总 E 4)求解方程、分析结果我们用上述步骤再分析一道例题。 例 4如图 4 所示,用细绳连接的 A、B 两物体质量相等,A 位于倾角为30的斜面上,细绳跨过定滑轮后使 A、B 均保持静止,然后释放,设 A 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 A 受重力的 ,不计滑轮质量从摩擦,求 B 下降 1 米时的速度大可。 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对象,那么可能有的同 10、学分别选择 A、B 为研究对象,而有了则将 A、B 看成一个整体来分析,分别请两位方法不同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三式联立解得:v:将 A、B 看成一整体。 (因二者速度、加速度大小均一样),此时拉力 T 为内力,求外力做功时不计,则动能定理写为:fv,结论是一致的,而方法二中受力体的选择使解题过程简化,因而在使用动能定理时要适当选取研究对象。 五、课堂小结1对动能概念和计算公式再次重复强调。 2对动能定理的内容,应用步骤,适用问题类型做必要总结。 3通过动能定理,再次明确功和动能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两个物理量的理解。 六、说明1由于计算功时质点的位移和动能中的速度都与参照系有关。 因此对学习 11、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补充讲解功和动能对不同惯性系的相对性和动能定理的不变性。 如时间较紧。 可在教师适当提示下,让学生在课下思考解答。 2一节课不可能对动能定理的应用讲解的非常全面、深刻,但一定要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正确含义,因为动能定理实质上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一种表达形式,掌握好动能定理,以后才能顺利地深入研究动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如果一开始就概念不清,很可能影响以后知识的学习。 重力势能 一、教学目标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1)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强调“势”的含义。 (2)通过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到重力势能公式 Ep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势能的单位是焦耳(J);势能是标量。 ( 12、3)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势能差的不变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点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3知道弹性势能及其相关因素。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重力势能的表达,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2对于势能这种潜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势能就发挥出来而减少了。 3要强调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相反量的关系,这在初学时很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应作为难点强调。 三、教具投影仪及幻灯片(主要用于把课上要举的例题和图打出,节约时间和黑板空间)。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静止的物体是否有能量。 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1重力势能利用刚才学生举的例子说明,被举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处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储存”着一种能量,这就是重力势能,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它与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公式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来。 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质量为 m 的物体匀速举高 h,由于是匀速上升,物体的动能不变,外力举高物体做的功 W部用于增加物体的重力势能。 而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为 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获得了多少重力势能。 用 处于高度 h 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Ep。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24讲
相关推荐
( 3)“我不理会他,只管专心致志地寻找。 ”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寻找幸运花瓣很认真、很仔细、很专注、很用心„„) :是呀,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终于找到了这五个花瓣的丁香花。 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现吗。 (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演一演) ,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惊喜。 “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不是十字形,而是更密集。
泥塑老人捏泥人地的动作和过程),提示看填写要求:想过程,说表达 —— 一团黏糊糊的泥巴,在他手中( )了栩栩如生的泥人。 师:也即是老爷爷先怎样,接着怎样,最后又怎样呢。 ………. 生: 搓捏刻涂 生: 搓捏雕涂 生:错捏刻画 生:捏画雕刻 生:搓拉画帖 师:再欣赏跳水运动员和舞蹈演员们的动作 生: 蹲起纵跳 师:再看看,跳 天鹅舞蹈 的这幅图片 生:转旋舞跳 ……..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
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 〖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 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1、、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冲量的概念,强调冲量的矢量性。 2理解和掌握动量的概念,强调动量的矢量性,并能正确计算一维空间内物体动量的变化。 3学习动量定理,理解和掌握冲量和动量改变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有了力、时间、质量和速度的概念,为什么还要引入冲量和动量的概念。 理解冲量、动量的概念。 冲量和动量都是矢量,使用这两个物理量时要注意方向性。 三
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说出“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五光十色都有什么颜色呢。 引导学生说出“有深蓝的„„杏黄的。 ”你想象一下,海水还会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美不美。 能用读表现出来吗。 生 1—— 生 5 平常我们见到的海水一般都是蓝色的,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会是五光十色呢。 那是因为 —— 所以 ——。 学习“海底”部分 衔接语:那接下来就请你们潜入这五光十色的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