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29讲内容摘要:
1、、周期和频率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了解什么是机械振动;(2)掌握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征;(3)掌握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加速度、速度随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变化的规律(定性)。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弹簧振子,研究弹簧振子在理想条件下的振动。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回复力的特征是形成加速度、速度、位移等物理量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2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运 2、动学中的位移概念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在一次全振动中速度的变化(大小、方向)较复杂,比较困难。 三、教具1演示机械振动钢板尺、铁架台、单摆、竖直弹簧振子、皮筋球。 气垫弹簧振子、微型气源。 2分析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软盘、彩电(29 吋,代彩显),投影幻灯、投影片、彩笔。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学习机械运动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今天学习一种更复杂的运动简谐运动。 (二)教学过程设计1机械振动振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请同学举例说明什么样的运动是振动。 说明微风中树枝的颤动、心脏的跳动、钟摆的摆动、声带的振动这些物体的运动都是振动。 演示几 3、个振动的实验,要求同学边看边想:物体振动时有什么特征。 (1)一端固定的钢板尺(2)单摆(3)弹簧振子(4)穿在橡皮绳上的塑料球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是直线的、曲线的;运动方向水平的、竖直的;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的、不同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 :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是机械振动的简称。 明确: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所做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2简谐运动指出简谐运动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我们以弹簧振子为例学习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演示气垫弹簧振子的振动。 通过同学的观察、分析、讨论得到:滑块的运动 4、是平动,可以看作质点。 弹簧的质量远远小于滑块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明确:一个轻质弹簧联接一个质点,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就构成了一个弹簧振子。 没有气垫时,阻力太大,振子不振动;有了气垫时,阻力很小,振子振动。 说明我们研究在没有阻力的理想条件下弹簧振子的运动。 (2)弹簧振子为什么会振动。 提出问题:当把振子从它静止的位置 O 拉开一小段距离到 B 再放开后,它为什么会在 BOC 之间振动呢。 要求同学运用学过的力学知识认真分析、思考。 OCOB 的运动情况,突出弹力的方向及在 O 点振子由于惯性继续运动。 归纳得到:物体做机械振动时,一定受到指向中心位置的力,这个力的作用总能使物体回到中心位置,这个力叫回复 5、力。 回复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对于弹簧振子,它是弹力。 说明回复力可以是弹力,或其它的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 在 O 点,回复力是零,叫振动的平衡位置。 (3)简谐运动的特征说明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的大小和方向与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有直接关系。 在研究机械振动时,我们把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简称为位移。 演示:计算机模拟弹簧振子的振动引导同学分析、讨论:振子从 B 运动到 E 时,位移大小为|方向向右;振子从 C 运动到 D 时,位移大小为|方向向左;振子运动到 O 时,位移为零;位移可以用振子坐标 x 来表示。 提出问题:弹簧振子振动时,回复力与位移是什么关系。 归纳同学的回答得到: 6、根据胡克定律,弹簧振子的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与位移方向相反。 明确: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写出 F;x 为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k 是常数,对于弹簧振子,k 是劲度系数,对于其他物体的简谐运动,k 是别的常数;负号表示回复力与位移的方向总相反。 弹簧振子的振动只是简谐运动的一种。 3在一次全振动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演示:计算机模拟弹簧振子的振动。 (与前面相似,加 x、v、a、F 的显示)让同学观察当振子从 BOCOB 时,就完成了一次全振动,以后振子会重复上述过程。 (1)位移的变化演示:x 的变化。 (2)回复力的变化提出问题:当位移 x 变化时, 7、回复力 F 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明确:根据简谐运动的特征,F 与 x 成正比变化,且方向相反演示:F 的变化。 (3)加速度的变化提出问题:当回复力 F 变化时,加速度 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明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 与 F 成正比,且方向相同。 演示:a 的变化。 (4)速度的变化引导同学分析讨论:BO 振子怎样运动。 明确:是加速度变小的加速运动,速度 v 变大,O 速度最大。 再分析讨论:OC 振子做什么运动。 明确:是加速度变大的减速运动,速度 v 变小,C 速度为零。 演示:v 的变化。 发给同学表格,并将表格用投影幻灯投影在幕上。 :增大 减小 最大 M 零 0 向左 向右要求同学填 8、写指定表格,讨论 12 名同学的所填内容是否正确。 五、课堂小结1机械振动是一种很普遍的运动形式,大至地壳的振动,小至分子、原子的振动。 振动的特征是在中心位置两侧往复运动。 2为了研究简谐运动,我们运用了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影响运动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弹簧振子,并且研究了弹簧振子在无阻力的理想条件下的运动问题,理想化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 3简谐运动是一种简单的、基本的振动,许多物体的微小振动都可以看作是简谐运动,复杂的振动可以看作简谐运动的叠加,它的特征是:回复力与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 4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 9、运动。 六、说明1简谐运动中振子的“位移”x 实质是位置矢量,与运动学中讲的位移矢量不同,中学没有严格区分这两个矢量,我们通俗地把 x 说成是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 2弹簧振子振动形成的原因,一是回复力的特点(总指向平衡位置),二是振子的惯性,这是分析问题的关键。 振动物体过平衡位置对回复力是零,合力不一定是零,所以,我们给机械振动下定义时用的是中心位置,较为准确。 教材用平衡位置,我们也用平衡位置而不严格区分。 振幅、周期和频率一、教学目标:学重点:学难点:学方法:幅、件使学生理解振幅和位移、 解、实践等方法,边我们学过了直线运动,我们知道: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为零,描述该运动的物理量有位移、 10、时间和速度,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是恒量,描述它的物理量有时间、速度、位移和加速度,而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合外力为回复力的简谐运动,那么描述简谐运动需要哪些物理量呢?谐运动是一种往复性的运动,而我们学过的匀速圆周运动也是一种往复性的运动,所以研究简谐运动时我们也有必要像匀速圆周运动一样引入周期、频率等物理量,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描述简谐运动的几个物理量板书:振幅、周期和频率新课教学(一)两种情况下,弹簧振子振动的范围大小不同;概括板书: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在物理中,我们用振幅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强弱.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取一段琴 11、弦,使其两端固定且被张紧,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投影.第一次使琴弦的振幅小些,听它发出的声音的强弱;第二次使琴弦的振幅大些,幅和位移有什么区别?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弹簧振子所做的振动,并用 件模拟该运动.学生观察上述运动,并总结振幅和位移的区别和联系.学生代表答: 对于一个给定的振动,振子的位移是时刻变化的,位移是矢量,振幅等于最大位移的数值.(二)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全振动物体从 学生描述:从点开始,一次全振动的完整过程 从 点开始,一次全振动的完整过程: 这两个弹簧振子以相同的振幅振动,什么来描述简谐运动的快慢呢?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用周期和频率来描述机械振动的快慢.老师总结并板书: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叫做振动的周期,单位:频率,单位:赫兹.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如果改变弹簧振子的振幅、振动的周期是否会改变呢?(三)想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可能由哪些因素决定?教师同时演示两个不同的弹簧振子(弹簧不同,振子小球质量也不同),学生观察到:两个弹簧振子的振动不。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29讲
相关推荐
什么。 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他们都在使劲地拉车呢。 下面,让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赶快开始吧。 天鹅。 —— (点击课件,出现天鹅)天鹅向哪儿钻。 (课件突示 重点字词 )(向云里钻)向上吧(教师加上动作:往上指)怎么钻哪。 (伸着脖子)说明很使劲儿吧。 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到天鹅在“使劲”地向云里钻呢。 谁来读天鹅这一句。 大虾。 —— (点击课件,出现大虾)大虾往哪儿靠。
可以查字典。 生:可以问别人,也可以查认字条中的音节。 师:就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试着把课 文读两遍。 相互学习,纠正不认识的字。 :指名读( 3 人,每人一个小节)引导听的同学注意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评价。 (读准字音、读得好听)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你能很快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吗。 像老师这样(示范)看谁划得又快又准。 边读边划。 ,独立识字。 这些词语中的一些生字像淘气的娃娃从小诗中飞出来
1、【单摆】 单摆习题课 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理解单摆振动的特点及它做简谐运动的条件;(2)掌握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 2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周期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3在做演示实验之前,可先提出疑问,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由教师实验验证,使学生能更好的有目的去观察实验。 二、重点
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 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 再读一读,好吗。 生: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多孤单 啊。 读 ——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他看到萧萧的落叶,看到捉促织的儿童,他心里又是多凄凉啊,读 ——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