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21讲内容摘要:
1、、教学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2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3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和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要根据学生反映,调节讲解速度及方法。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三、教具卡文迪许扭秤模型。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引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周运动的知识,我们知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一个向心力,而 2、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是由物体所受实际力的合力或分力来提供的。 另外我们还知道,月球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那么我们想过没有,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谁来提供的呢。 (学生一般会回答:地球对月球有引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我把一个粉笔头由静止释放,粉笔头会下落到地面。 实验:粉笔头自由下落。 ,粉笔头为什么是向下运动,而不是向其他方向运动呢。 同学可能会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那么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不是一种力呢。 (学生一般会回答:是。 )这个问题也是 300 多年前牛顿苦思冥想的问题,牛顿的结论也是:然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是一种力,那么这种力是 3、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是只有地球对物体有这种力呢,还是所有物体间都存在这种力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万有引力定律。 板书:万有引力定律(二)教学过程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首先让我们回到牛顿的年代,从他的角度进行一下思考吧。 当时“日心说”已在科学界基本否认了“地心说”,如果认为只有地球对物体存在引力,即地球是一个特殊物体,则势必会退回“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而认为物体间普遍存在着引力,可这种引力在生活中又难以观察到,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答出:一般物体间,这种引力很小。 如不能答出,教师可诱导。 )所以要研究这种引力,只能从这种引力表现比较明显的物体天体的问题入手。 当时有一个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观测数 4、据得到了一个规律: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 3次方与运动周期的 2 次方之比是一个定值,即开普勒第其中 m 为行星质量,R 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 也就是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正比于行星的质量而反比于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的平方。 而此时牛顿已经得到他的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用在这里,就是行星对太阳也有引力。 同时,太阳也不是一个特殊物体,它,就是: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如果改其中 G 为一个常数,叫做万有引力恒量。 (视学生情况,可强调与物体重力只是用同一字母表示,并非同一个含义。 )应该说明的是,牛顿得出这个规律,是 5、在与胡克等人的探讨中得到的。 2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下面我们对万有引力定律做进一步的说明:(1)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 虽然我们推导万有引力定律是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导出的,但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太阳与行星都不是特殊的物体,所以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 也正因为此,这个引力称做万有引力。 只不过一般物体的质量与星球相比过于小了,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也非常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是:板书: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其中 m1、m 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 为它们间的距离。 (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距离 r,其含义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两个物体相距很 6、远,则物体一般可以视为质点。 但如果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 r 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 例如物体是两个球体,r 就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3)万有引力是因为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 从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看出,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由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质量决定,所以质量是万有引力的产生原因。 从这一产生原因可以看出:万有引力不同于我们初中所学习过的电荷间的引力及磁极间的引力,也不同于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分子间的引力。 3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万有引力恒量 G 这个常数是多少,连他本人也不知道。 按说只要测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测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再测出物体间的引力,代入万有引力定 7、律,就可以测出这个恒量。 但因为一般物体的质,它们间的引力无法测出,而天体的质量太大了,又无法测出质量。 所以,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 100 多年,万有引力恒量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这个公式就仍然不能是一个完善的等式。 直到 100 多年后,英国人卡文迪许利用扭秤,才巧妙地测出了这个恒量。 这是一个卡文迪许扭秤的模型。 (教师出示模型,并拆装讲解)这个扭秤的主要部分是这样一个 T 字形轻而结实的框架,把这个 T 形架倒挂在一根石英丝下。 若在 T 形架的两端施加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丝就会扭转一个角度。 力越大,扭转的角度也越大。 反过来,如果测出 T 形架转过的角度,也就可以测出 T 形架两端所受力 8、的大小。 现在在 T 形架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小球,再在每个小球的附近各放一个大球,大小两个球间的距离是可以较容易测定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球会对小球产生引力,T 形架会随之扭转,只要测出其扭转的角度,就可以测出引力的大小。 当然由于引力很小,这个扭转的角度会很小。 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度测出来呢。 卡文迪许在 T 形架上装了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射向镜子,经镜子反射后的光射向远处的刻度尺,当镜子与 T 形架一起发生一个很小的转动时,刻度尺上的光斑会发生较大的移动。 这样,就起到一个化小为大的效果,通过测定光斑的移动,测定了 T 形架在放置大球前后扭转的角度,从而测定了此时大球对小球的引力。 卡文迪许用此扭秤验证 9、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出万有引力恒量 G 的数值。 这个数值与近代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测定的数值是非常接近的。 卡文迪许测定的 G 值为 0在公认的 G 值为 0要注意的是,这个万有引力恒量是有单位的:它的单位应该是乘以两个质量的单位千克,再除以距离的单位米的平方后,得到力的单位牛顿,故应为Nm2/书:G=0 m2/以一般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很小的,我们可以估算一下,两个质量 50同学相距 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大(可由学生回答:约 0这么小的力我们是根本感觉不到的。 只有质量很大的物体对一般物体的引力我们才能感觉到,如地球对我们的引力大致就是我们的重力,月球对海洋的引力导致了潮汐现象。 而天体之间 10、的引力由于星球的质量很大,又是非常惊人的: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达 022N。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了解了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引力,这个引力正比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反比于两个物体间的距离。 其大小的决定式为:其中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0 m2/,我们还了解了科学家分析物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我们今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有所借鉴。 六、说明1设计思路:本节课由于内容限制,以教师讲授为主。 为能够吸引学生,引课时设计了一些学生习以为常的但又没有细致思考过的问题。 讲授过程中以物理学史为主线,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力争抓住这节课的有利时机,渗透 11、“没有绝对特殊的物体”这一引起物理学几次革命性突破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卡文迪许扭秤模型为自制教具,可仿课本插图用金属杆等焊制,外面可用有机玻璃制成外壳,并可拆卸。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人造卫星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二、重点、难点分析1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这一思路是本节课的重点。 2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运行的最大速度,它们的统一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具自 12、制同步卫星模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1)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是什么。 分别写出向心力与线速(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如何用公式表示。 (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纠正或肯定。 )(3)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是什么。 重力加速度的决定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这个分力的大小基本等于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 如不全面,教师予以补充。 )2引课提问:根据前面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了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而且这种万有引力在天体这类质量很大的物体之间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为什么这样巨大的引力没有把天体拉到一起呢。 (可由学生讨论 13、,教师归纳总结。 )因为天体都是运动的,比如恒星附近有一颗行星,它具有一定的速度,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不受外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在它受到恒星对它的万有引力,将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 这样,它既不能摆脱恒星的控制远离恒星,也不会被恒星吸引到一起,将围绕恒星做圆周运动。 此时,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恒星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教师边讲解,边画板图。 )可见万有引力与天体的运动密切联系,我们这节课就要研究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人造卫星(二)教学过程1研究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刚才我们分析了行星的运动,发现行星绕恒星做圆周运动,此时,恒星对行星的万有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 14、的向心力。 其实,所有行星绕恒星或卫星绕行星的运动都可以基本上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 这时运动的行星或卫星的受力情况也非常简单:它不可能受到弹力或摩擦力,所受到的力只有一种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作为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板书:F 万 =F 向下面我们根据这一基本方法,研究几个天文学的问题。 (1)天体质量的计算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知道了卫星运动的轨道半径,能否求出行星的质量呢。 根据研究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做向心力,F 万 =F 向(指副板书)此时知道卫星的圆周运动周期,其向心力公式用哪个好呢。 等式两边都有 m,可以约去,说明与卫星质量无关。 我们就可以得(2)卫星运行速度的比较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某行星有两颗卫星,这两颗卫星的质量和轨道半径都不相同,哪颗卫星运动的。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21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