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38讲内容摘要:
1、、内能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分子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知道分子间距离是道 3)了解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物质状态下,分子运动的特点。 2通过一些基本物理事实和实验推理得出分子之间有引力,同时有斥力。 这种以事实和实验为依据求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是逻辑推理。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分析1重点内容有两个,一是通过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和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的一些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二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 2、化而变化,而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能正确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2难点是形象化理解分子间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三、教具1演示分子间有间隙的实验。 约 1m 长的,外径约 1玻璃管,各约 2030酒精和有红色颜料的水、橡皮塞。 长 15 U 形玻璃管、架台、橡皮塞、红墨水。 演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 两个圆柱形铅块(端面刮光、平滑)、支架、钩码若干。 用细线捆住的平板玻璃、直径 20盛水玻璃槽、弹簧秤。 3幻灯片: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曲线和两个分子距离在r=r0,rr 0,rr 0时分子力的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是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建立 3、起来的。 我们通过单分子油膜实验、离子显微镜观察钨原子的分布等实验,知道物质是由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大小在 10量级。 我们又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等实验知道了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结论的实验依据是什么。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什么特点。 这是今天要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1已知的实验事实分析、推理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1)演示实验:长玻璃管内,分别注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U 形管两臂内盛有一定量的水(不注满水),将右管端橡皮塞堵住,左管继续注入水,右管水面上的空气被压缩。 提问学生: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上述 4、实验可以说明气体、液体的内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钢铁这样坚固的固体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有人用两万标准大气压的压强压缩钢筒内的油,发现油可以透过筒壁溢出。 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不但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否则分子便不能运动了。 前面第一节讨论分子的大小时,认为固体和液体分子是一个挨一个排列的,那只是估算分子直径的数量级而做的设想,实际上分子大小比估算值要小,中间存在着空隙,但数量级还是正确的。 (2)一方面分子间有空隙,另一方面,固体、液体内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形状或固定的体积,这两方面的事实,使我们推理出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吸引力。 (3)演示实验:两个圆柱体形 5、铅块,当把端面刮平后,让它们端面紧压在一起,合起来后,它们不分开,而且悬挂起来后,下面还可以吊起一定量的重物。 还有平时人们用力拉伸物体时,为什么不易拉断物体。 2根据已知的实验事实,推理得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斥力。 提问学生:由哪些实验事实,判断得出分子之间有斥力。 综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即使气体压缩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压缩也是很困难的;用力压缩固体(或液体、气体)时,物体内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 这些事实都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表现。 运用反证法推理,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着引力,分子之间又存在着空隙,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都吸引到一起,造成所有物体都是很紧密的物质。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说明必然还 6、有斥力存在着。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1)经过研究发现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 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 1 中两条虚线所示。 (2)由于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 在图1 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 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r 0的数量级为 10当于 子间距离当 rr 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更快,因此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展示幻灯片图 2。 当 rr 0时,引,但是斥力减小的更快,因而分子间的 7、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但它也随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小,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10,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图 2 中表示分子间距离 子间引力斥力大小的情况。 4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运动情况。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物体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力的作用要使分子聚集起来,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要使它们分散开来。 由于这两种相反因素的作用结果,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不同的物质状态。 (1)提问学生:固体与液体、气体比较有什么特征。 总结学生回答的结果,说明固体为什么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呢。 因为在固体中,分子间距离较近,数量级在 10子之间作用很大,绝大部分分子 8、只能在各自平衡位置附近做无规则的振动。 (2)液体分子运动情况。 固体受热温度升高,最终熔化为液体,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体积增加10,也就是说分子之间距离大约增加 3。 因此,液体分子之间作用力很接近固体情况,分子间有较强的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但由于分子间距离有所增加,使分子也存在移动性,所以液体在宏观上有一定的体积,而又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 (3)液体汽化时体积扩大为原来的 1000 倍,说明分子间距离约增间除碰撞时有相互作用力外,彼此之间一般几乎没有分子作用力,分子在两次碰撞之间是自由移动的。 所以气体在宏观上表现出没有一定的体积形状,可以充满任何一种容器。 五、 9、课堂小结1前面三课时内学习的内容是对初中物理已学过的分子动理论的加深和扩展。 总结起来,分子动理论内容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分子动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的,这理论是解释、分析热现象的基本理论。 2通过实验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而且知道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少,尤其斥力随距离增大减小得更快。 由于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同时存在,每个分子受到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大小及方向随分子间。 其中分子间距离在 10数量级有一个平衡位置(r 0),此位置下,斥力与引力的合力为零。 当分子间距离大于 分子间距离小于 子间距离接近 10 10、,分子间作用力将微小到可忽略的程度。 3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的分子之间距离不同,分子之间作用力的变化也由大到小至几乎不计。 造成固、液、气三种物质状态的特性不同。 课堂练习:1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洒在屋里的一点香水,很快就会在屋里的其他地方被闻到。 (2)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3)高压下的油会透过钢壁渗出。 (4)温度升高,布朗运动及扩散现象加剧。 (5)固体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 2把一块洗净的玻璃板吊在橡皮筋的下端,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如图 3)。 如果你想使玻璃板离开水面,用手向上拉橡皮筋,拉动玻璃板的力是否大于玻璃板受的重力。 动手试一试,并解释为什么。 课堂上,表演后让学 11、生回答。 正确答案是:拉力会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玻璃板离开水面时水会发生分裂,由于水分子之间有引力存在,外力要克服这些分子引力造成外界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玻璃板离开水面后,可以看到玻璃板下表面上仍有水,说明玻璃板离开水时,水层发生断裂。 六、说明,以教师与学生相互讨论对话方式进行为宜,在其中完成几个必要的演示实验。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人们根据已知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 避免一节课自始至终采用教师单独讲授的方式。 四、内能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目的 物体的内能教学重点分子势能教 具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提问 1:什么是分子动能。 什么是分子平均动能。 什么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分析分子速率的分布特点: 12、由于分子运动的不规则性,使得每一个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 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但大量分子总体看来,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的,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故此各个分子的运能也是不同的。 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一个分子的动能是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即分子的平均动能。 提问 2:什么是分子势能。 (分子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决定的能称分子势能)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由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可知,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有关:(1)当 r 子力表现为引力,分子势能 r 增大而增大;(2)当 r 子力表现为斥力,分子势能 r 减小而减小。 (3)由于气体分子间距 13、离较大(r 10分子作用力近似为 0,故气体分子势能也为 0。 二、新课教学物体的内能物体中所有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板书由此可见,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1)物体的内能由它的状态决定(T、V 、物态)问:相同质量、温度都是 1000c 的水蒸汽和水,它们的内能是否相同。 为什么。 (2)状态变化时,物体内能也随着变化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而它获得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分子势能,因此沸水内能增大了。 (3)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形式的能物体的机械能为可以为 0,而内能却永不为 0。 物体具有一定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 如飞行的子弹。 只要物体的物态、V、T 不变,不论其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 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变化,它的机械能也可保持不变。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在热学研究中所涉及的总是与内能变化有关。 那么什么物理过程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呢。 列举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将铁块放到火炉上烧,铁的温度升高了,它的内能也随着增大。 将一杯热水置于室外,水温逐渐降低,水的内能也减小了。 物体由于摩擦而发热,使的温度升高了,物体的内能也增加了。 从上面的。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38讲
相关推荐
组织集体朗读。 五、细读每一节,理解每一节的意思,划出你欣赏的诗句词语。 第一节:早起 A、 “我们离开帐篷,轻轻地走过它们身边。 ”句 子中的 “它们 ”指谁。 为什么在 “走过 ”前面加上 “轻轻 ”。 B、 “别怕,我们不会打扰你,我们是和太阳比赛早起。 ”结尾是个感叹号,是不是这句话就该读得很响呢。 第二节:早行 a、 我们是和太阳比赛早起,这和云彩有什么关系。 它为什么脸红。 (日出前
2个数分成 1 和几,先算 9 加 1 得 10,再算 10 加剩下的数。 (二 ) 自主研究,学会算理 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 1)大家看, 图中 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 ( 跑步 ) 那 么 你能知道跑步的小朋友中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吗。 (前面 有 8 人 ,后面有 5 人 )师:那你能根据 这 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 生 : 跑步 的学生 一共 有多少人。 师
____。 19. ____ __ . 三. 探究与实验题(每空 2 分,图像 2 分,共 20 分) 20. ( 1) ; ( 2) ____ _____ ; ( 3)。
的无限喜悦和激动之情。 分析副标题有何作用。 用具体数字,真实、准确、具体的标明了中国得票之多,为此我们中国人民感到无比的自豪。 —— 导语 导语则一般是对事件或事 件中心的概述。 你认为文章哪些部分是属于导语。 第 2 自然段:消息的导语。 “华社莫斯科 7 月 13 日电”是导语中的什么。 它的作用是什么。 电头,交代了这个消息是是新华社在莫斯科发电的,说明是真实的。 “ 7 月
龙洞的大体情形有没有在你的头脑里形成画面呢。 能不能根据文字的介绍,在自己本子上用简笔画画出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 画后给同学们介绍画的理由,从文中找出根据。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接着让学生介绍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补充习 题其余部分;背诵课文第 5自然段) 【 板书链接 】 第一课时 游记(所见 所闻 所感) 记金华双龙洞 游览路线 路上 → 洞口 → 外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