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47讲内容摘要:

1、、教育目标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掌握串联电路中电阻、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分配关系。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方法1重点理解串联电路特点,掌握电阻及电压、电流、电功率分配关系。 2难点实验技能,实验法探索物理规律。 3疑点串联电路的电流为什么处处相等。 4解决办法两只灯泡不同联接亮暗不同,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规律,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 疑点由学生讨论解决。 三、教具准备每两人一组每组“3V、3W”“3V、6W”灯泡、电键、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各一只四、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将“220V、100W”“200V、40W”的两只灯泡接入电路,哪只灯泡亮些。 “220V、1 2、00W”的亮。 演示 1 将两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入 220V 电路,发现“200V、40W”的亮演示 2 将两只灯并联起来接入 220V 的电路,发现“220V、100W”的亮可见用电器的工作情况跟电路的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本章的第二单元将探讨电路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串联电路2新课教学(1)串联电路特点什么是串联电路。 试将桌子上的两只灯泡、滑动变阻器、电键及电源组成串联电路。 学生动手组装电路。 将串联电路画出来,并判断(说明,实际电路操作时,应先画电路图再组装)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各有什么特点。 试用实验测量证明。 教师指导 如何测电流、电压,如何处理测量结果(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结果 串联 3、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如果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不相等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2)重要的性质引导学生用串联电路的两个特点来研究串联电路的电阻、电压分配及电功率分配关系。 串联电路总电阻、3 的串联电路时,总的电压降U=2+流通过电阻时,电路上的电压会出现一定降落,当电流 I 通过电阻 2、压分别降落 R 2、,当 R=0 或 I=0 时,电压降落将为零,我们可以作出电压降示意图(如图甲)这里我们可以用电阻 R 代替 2、个电阻,当电流 I 通过 R 时,其电压降亦为 U,即 U=图乙),则 R 称为 2、总电阻,可见总电阻与分电阻是等效关系。 学生推导归纳串 4、联电路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 (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电压、电功率分配关系串联电路中每个电阻所获得的电压、电功率是按什么规律分配的呢。 跟电路中的电流有无关系。 跟电阻呢。 学生推导电压、电功率的分配关系2R 1=22 22213,为何不用 P= 而用 P=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引入课题“220V、40W”与“220V、100W”灯泡串联接入电路时为何“220V、40W”的要亮。 (电灯的电阻可以认为不变)分析 20V、40W)20V、100W)2=R 12故 要亮。 练习 有一只“6V、3W”的小电灯应该怎样接入 12V 的电路使它能正常工作。 所接入的电阻消耗的功率为多大。 五、总结、扩展串联电 5、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压、电功率按电阻成正比分配,电路中,串联电路起到分压作用。 将内阻为 10程为 3V 的电压表改装力量程为 15V 的电压表,应如何改装。 六、板书设计串联电路1串联电路(1) 2=1+(2)R= 2(3)2=R 12=R 1 欧姆定律一、教育目标1熟练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I=U/R,明确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 2使学生正确理解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3知道电阻的定义及定义式 R=U/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欧姆定律的理解2难点电阻的伏安曲线3疑点由电阻定义式 R=U/I,少数学生会产生电阻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想法。 4解决方法对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有(1)有条件的学生采取通过学校 6、分组实验数据分析结论,加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定律的理解。 (2)关于电阻伏安特性结合数学知识,并尽可能举实例加强对知识的深化。 (3)关于疑点的出现,这是正常的,教师应借此机会,巧妙为下节课电阻定律作铺垫。 三、教具准备伏特表(演示) 安培表(演示) 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待测电阻(约 1030 两只) 晶体二极管 导线若干 电键四、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提问 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导体两端有持续电压。 既然导体两端有电压,才有电流流过导体,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 演示 1先用幻灯片投影图 1 介绍电路思路(或让学生先设计后投影),教师按图连接实物图,引导学生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接法。 7、演示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现象。 由实验现象可知导体中的电流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换用另一规格灯泡会发觉在相同电压(或电流)时,电流(或电压)表示数不同。 由上述现象知,导体本身、流过导体的电流、导体两端电压之间肯定存在某种制约关系,这就是本节课的任务。 新课教学(1)如何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回忆探索牛顿第二定律时的思维方法:即先保持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他两物理量的关系,再让其余两物理量中一个保持不变,研究其他两物理量关系,然后把研究综合起来得出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是如何操作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2)实验 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两端电压关系演示 2按图 1 连接好 8、电路后闭合开关 K,调节滑动变阻器,让学生由演示电表(有条件学校用投影演示)上读出电压表、电流表读数,记入下表,再移动滑片P,同样记下读数,这样得出大约 6 至 7 组数据。 从测得的数据中可得到,随着导体两端电压的升高,导体中的电流在增大,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U/I=定值。 对于数据的处理除用表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图象法(描点、连线)下面我们一起来用图象来处理,先画直角坐标 后标刻度,按上述数据描点。 连点时先要看一下大致点的位置,然后作图时,要使尽量多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并使不落在直线上的点,对称分布在直线两旁。 ,为什么。 (因为 U=0,I=0,电流形成条件)把导体 成另一导体 做上述实 9、验,可得另一条斜直线由上述实验结论不难发现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即 IU 或 I= 21在同样电压情况下,U/I 值大的电流小,U/I 值小的电流大,即 U/I 值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 A定义 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做这段导体的电阻。 B定义式 R=U/,一定不存在 R 与 U 成正比,与 I 成反比,关于 R 由哪些物理量决定,这有待下一节课来解决,但在相同电压下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C单位 欧姆()1=1V/A(3)欧姆定律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早用实验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最后得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内容 导体的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阻值成反比。 表 10、达式 I=U/A定律中的三个物理量 U、I、R 是对应于同一研究对象B欧姆定律为控制导体中电流提供依据。 C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演示 3接电路,闭合 K,调节滑动变阻器。 随电压表读数增大,电流表示数 I 急剧增大。 说明对非纯电阻欧姆定律不适用。 、总结、扩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了解到不能凭空认为任何在导体中流过的电流总跟电压成正比,并且应该认识到 R=U/I 是电阻的定义式,而不是它的量度式。 把 电压加在一段电阻丝的两端测得通过电阻电流为 02电阻丝两端电压增至 8V 时,通过电阻丝电流增加多少。 解 已知 0 2I=U/R 得I=0202电流增加 02书设计第一节 欧姆定律1如何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 2(1)实验表格(2)图象电阻阻碍电流的性质(2)单位 欧姆4欧姆定律(1)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3)适用范围 纯电阻电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