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58讲内容摘要:
1、、教学目标:1. 熟练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 熟练运用楞次定律,由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方向及磁通量变化。 3. 理解楞次定律与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二、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五、教 具:线圈、灵敏电流计、磁铁、投影片六、教学过程:引入(复习)上节课讲了楞次定律,其内容是什么。 ,而操作步骤又是什么。 操作步骤:1、明确原磁场方向。 2、明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新授课:(一)应用 2、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1、原磁场为条形磁铁的磁场。 例 1、(用投影仪展示)一个接通灵敏电流计的螺线管,当磁铁的 S 极移近或远离螺线管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引导学生操作楞次定律)(1)条形磁铁移近螺线管a、 确定线圈所在区域磁场分布,及磁场方向;(判断:原磁场方向向上,有向上的磁感线穿过螺线管)b、确定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判断:当 S 极靠近螺线管时,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增加)c、 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判断:由于感应电流的磁场要阻碍磁通量的增加,因此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反)d、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反向。 (2 3、)条形磁铁远离螺线管a、 确定线圈所在区域磁场分布,及磁场方向;(判断:原磁场方向向上,有向上的磁感线穿过螺线管)b、确定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减少)c、 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同:体现“阻碍”)d、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相同。 注意:a、 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原磁场的作用,“阻碍”相对运动b、磁通量变化过程,对应克服磁场力做功过程,伴随其它形式能转化为电能过程,说明楞次定律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表现形式。 2、原磁场为电流的磁场例 2、一可控通电螺线管 A,外有一个闭合螺线管 B,当闭合电键或减小电阻的阻 4、值,使螺线管 A 中的电流增大时,B 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电键断开或增大电阻的阻值时,B 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又如何。 (投影)(引导学生操作楞次定律)(1)当 A 中电流增加时,判断 B 中感应电流方向。 (2)当 A 中电流减少时,判断 B 中感应电流方向。 七、小结: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产生感应电流,且感应电流的方向一定遵循楞次定律(让学生注意理论判定与演示实验一致。 )练习: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例 3、(投影:课本图 17判断金属棒中感应电流方向由楞次定律判断:顺时针右手定则:由 A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更简便。 利用楞次定律及右手定则均可以进行逆向 5、判断。 八、板书设计: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操作步骤:1、明确原磁场方向。 2、明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自 感 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在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自感现象(3)了解自感系数及影响自感系数大小的因素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品质和推理能力,从而理解自感电动势在电流变化时所起的作用3渗透研究物理学的方法,使学生逐渐体会怎样从旧知识的土壤中生成出新知识的幼苗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掌握了自感现象与电磁感应现象统一性的基础上 6、,把握住自感现象的特点2断电自感现象中,灯泡突然闪亮一下学生很难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三、教具1自感现象的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装置,电源,开关及导线若干2投影器及自制投影片3关于日光灯工作原理的示教板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如图 1 所示,有两个线圈 2共轴放置,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试推理判定通过电阻 R 感应电流的方向(二)教学过程设计1提出问题:因为穿过线圈 以在通过电阻R 闭合的线圈中产生了 aRb 方向的感应电流那么,对于线圈 动变阻器也组成了闭合电路,而且穿过这个闭合回路的磁通量也发生了变化,会不会在这个闭合回路中也发生电 7、磁感应现象呢。 是否有感应电动势呢。 2由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演示两个有关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注意演示过程和瞬间发生的现象(1)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 2):展示电路结构接通电路缓慢调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两个灯泡 2发光亮度相同断开电路后,再接通电路这里应重复几次叙述现象:让学生能看到每次接通时,灯 2滞后一小段时间才亮提出问题:两个灯泡稳定发光时亮度是一样的为什么电路接通时,A 2立即点亮而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接通电路时,通过线圈 L 的电流增大,该电流产生的磁场增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要增加,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这个线圈中要产生感应电动势用楞次定律还可以判定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 8、电流增加的方向相反故通过灯 2)断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 3)操作过程:连接好电路,展示电器结构接通电路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使灯 A 发出微弱的光断开开关,应看到灯 A 闪亮一下这里应重复几次叙述现象并简单推理:学生应看到电路断开时灯 A 闪亮一下,说明通过灯泡有一个强电流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断开电路时,通过灯泡 A 的电流突然增大。 教师讲解分析:通过投影器用投影片讲述断电自感过程(1)电路接通时因为线圈 L 的电阻很小,所以两支路的电流强弱是不同的当电路断开时,通过线圈的电流要减小,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可知线圈中要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且电动势的方向与减小的电流方向相同由于电源支路已 9、处于断路状态,所以这个逐渐减小的强电流要反向通过灯A(此时展示投影片图 4(2),故灯泡要闪亮一下启发学生画出断电时通过灯泡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线(展示投影片图4(3)3通过总结实验得出结论当导体中的电流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这种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出现课题及板书4推理得到影响自感电动势的因素提出问题:自感电动势是感应电动势,它是由自身电流变化产生的,它和电流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圈中的磁通量 与线圈中的磁感应强度 B 成正比又因为在电流磁场中任意一点的磁感 10、应强度都与电流强度成正比所以穿过线圈的磁通量 与通电线圈中的电流强度 I 成正比,磁通量的变化 与电流的变化 I 成正比,即:I(3)根据楞次定律和两个演示实验,可以总结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数”,简称“自感”或称“电感”自感系数的大小由线圈本身特点(如:匝数、长度、截面积、是否有1H=1103106H5自感现象的实际意义(1)说明自感现象广泛存在凡是有导线、线圈的设备中,只要有电流变化都有自感现象存在,因此要充分考虑自感和利用自感(2)自感现象应用一例日光灯结合日光灯工作原理的示教板(图 5),说明日光灯电路结构接通电路让学生观察日光灯的启辉过程提出问题,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并整 11、理笔记A灯管、起动器、镇流器的构造及它们的连接特点B起动器中双金属片工作原理C激发灯管中的水银蒸气导电的高电压是怎么获得的。 D日光灯的“白光”是哪里发出的。 E日光灯正常发光时,镇流器起什么作用(3)安排学生看书,了解自感现象的危害及防止措施五、课堂小结1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仍可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2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不是跟电流强度(I)成正比,也不是跟电流的变化(I)成正比,而是跟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3完成课本后边的作业六、教学说明1充分利用旧知识来研究新问题,是科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这节课恰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课堂设计中要突出从旧知识生长出新知识的研究过程2对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学生在观察的敏锐性方面普遍显得薄弱这节课的两个演示实验恰恰是培养学生观察敏锐性的好素材,因此演示时教师不要加任何的实验导语,创造条件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3本课时内容较多,若课时紧张可安排成两课时,并加一些例题。2012高考总复习物理教学案第58讲
相关推荐
很好地激发出来,从而使思维也活跃起来。 三、 试卷分析: 关于学生答题情况, 整体看,卷面整洁美观,抄写认真,答题情况较好。 这一份数 学试卷共有 八 道大题,分别是第一题: 填空。 第二题: 选择。 第三题: 填写正确的运算符号。 第四题: 动手操作。 第五题: 计算。 第六题: 在点子图上按要求作图。 第七题是 看图列式。 第 八 题是解决问题。 主要优点:口算中的 100
说说。 为何要在“世界之窗”和“国家”前加上引号。 生: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国家。 师:回答非常正确。 表扬他。 (鼓掌) 小结:这确实不是真正的国家,因为世界之窗游乐园里的风景区是选择各个国家有代表性的景物,按比例缩小建成的微缩景观,并不是真正的,所以要加上引号。 师:丹丹到了哪些国家。 看到了什么。 ( 2)、分组学习第 3 至 8 自然段 小组 汇报,板书 ( 3)、一边出示图片(迪斯尼乐园
1、、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感生电动势的概念,明确感生电动势的作用;(2)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通过本节复习,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2难点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综合运用三、教具投影片(或小黑板)四
1、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一、教育目标1使学生了解交流电的产生原理。 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 3理解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和最大值。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及中性面的特点。 2难点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 3疑点当线圈处于中性面时磁通量最大,而感应电动势为零。 当线圈处于平行磁感线时,通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而感应电动势最大。 即 m
1、一、教学目的1理解为什么电感对交电流有阻碍作用2理解感抗的概念和影响感抗大小的因素3知道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容器,知道为什么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4理解容抗的概念和影响容抗大小的因素二、教学重点交流与直流的区别三、教学难点感抗的概念及影响感抗大小的因素和容抗的概念及影响容抗大小的因素四、教具学生电源、灯泡、电感线圈、电容器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学习了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用数学”的意识差 .即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不强,如:第 20 题部分不知道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函数来求解。 7 4.“做数学”的能力差。 即对于动手实践、合情推理和创新意识的训练不到位。 “做数学”是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 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 但从试卷上来看,学生对此有些陌生,理解处在表面层次。 如第 1 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