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创新设计第一轮总复习资料7-5内容摘要:

1、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采用的是下列_电路图某同学将 和 测得的数值逐一描绘在坐标纸上,再根据这些点分别画出了图线 a与 b,如图 759 所示,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图线_(填“a” 或“b”)图 759根据该图线得到电源电动势的大小是_V ;内阻是_(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及内电阻的实验中,原理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压表要测量路端电压,电流表要测电路中的总电流,所以 错误;为了使内电阻测量准确,电流表要采用内接法,所以 C 项错误,D 项正确描出点后应用直线把各点连接起来,所以选 a.利用图象纵轴上的截距求得电动势为 ,曲线的斜率绝对值为电源的内阻值,约在 2、 之间答案Da算对 )2某同学用伏安法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现备有下列器材:A被测干电池一节B电流表:量程 0,内阻 电流表:量程 03 A,内阻 D电压表:量程 03 V,内阻未知E电压表:量程 015 V,内阻未知F滑动变阻器:010 ,2 动变阻器:0100 ,1 关、导线若干在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的影响,测量结果存在系统误差在现有器材的条件下,要尽可能准确地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1)在上述器材中请选择适当的器材:_( 填写选项前的字母);(2)在图 7510(a) 方框中画出相应的实验电路图;图 7510(3)根据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得 3、到了如图 75 10(b)所示的 UI 图象,则在修正了实验系统误差后,干电池的电动势 E_ V ,内电阻 r_ 1)如图(3)图 75113(2012广东韶关调研)某同学要测量一节旧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器材仅有一个电流表、一个电阻箱、一个开关和导线若干,该同学按如图 7511 所示电路进行实验, 2 3 4 5R() ) (A1 ) )若利用图象确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则应作_(填“RI”或“R ”)图象;1I(2)利用测得的数据在图 7512 中画出适当的图象;(3)由图象可知,该电池的电动势 E_V ,内阻 r_;512(4)利用该实验电路测出的电动势 E 测 和内阻 r 测 与真实 4、值 E 真 和 r 真 相比,理论上 E 测_E 真 ,r 测 _r 真 (填“”“r 真 ,E 测 E 真答案(1)R1I(2)如图所示(3)可以)20(可以)(4)4为了测量由两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某同学设计了如图7513 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其中 R 为电阻箱,R 05 为保护电阻(1)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某同学已经在图乙所示电路中完成部分导线的连接,请你完成余下导线的连接513图 7514(2)断开开关 S,调整电阻箱的阻值,再闭合开关 S,读取并记录电压表的示数及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多次重复上述操作,可得到多组电压值 U 及电阻值 R,并以 为纵1 为横坐标,画出 5、 的关系图线( 该图线为一直线 ),如图 7514 所示由图1R 1U 1_V ,内阻 r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1)对电路图的连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先串后并,从 一个接线柱,另一个接线柱和电池组的负极相连,电压表并在 R 两端,连接电压表的“”和“3”两个接线柱;(2)对电路图甲图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 (rR 0R ),整理 ,利用丙图中直线与纵轴的焦点数据求得 E ,并保留两位有效数1U r R 1E 可以得到图线的斜率,即可得到电池内电阻 r 为 3)由甲图可以知道该实验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流过电阻箱的电流比流过电池组的电流小答案(1)如图所示(2)或 6、 3)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流过电阻箱的电流总是比电池实际输出电流小( 说出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即可)5(2011四川卷,22(2) 为测量一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1)在下列三个电压表中选一个改装成量程为 9 V 的电压表A量程为 1 V、内阻大约为 1 电压表 B量程为 2 V、内阻大约为 2 电压表 C量程为 3 V、内阻为 3 电压表 选择电压表_串联_电阻可以改装成量程为 9 V 的电压表(2)利用一个电阻箱、一只开关、若干导线和改装好的电压表( 此表用符号 、 或 与一个电阻串联来表示,且可视为理想电压表),在虚线框内画出测量电源电动势及内阻的实验原理电路图(3)根据以上实验原理电路图进行实验,读出电压表示数为 时,;电压表示数为 时,电阻箱的阻值为 ,则电源的电动势E_V、内阻 r1)改装电压表需根据电压表内阻计算分压电阻的电阻值, 表的量程扩大 3倍即为改装的电压表,故应选 C,要将量程为 3 V,内阻 3 电压表改装为量程为 9 联分压电阻的阻值为 R 6 000 6 333103 (2)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3)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 E3U ,R 1 及 ,R 2分别代入上式联立解方程组得 E ,r1)C6(2) 见解析 (3)0.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