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过回忆讨论得出答案。 生:郑和既是伊斯兰教徒又是佛教秆徒;有丰富的经验和组织才能,不怕艰难险阻 …… ,这一问题设计让学生认识到郑和 远航除具备客观条件外,还具有主观条件,以此提升学生思维层次,让学生知道、了解历史事件要全面客观。 ( 2)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决,教师只通过板书进行提示(板书)郑和下西洋: 1405 年 1433 年 七次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 3)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因其涉及众多名称,加之古今中外地名不一致,可以结合学生面有的世界地理知识,让学生通过识读历史地图完成。 教师则设计“我走西洋路”、“我们的探究”两个环节,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 3 师:如果你作为郑和的一名随从会经过 哪些国家和地区。 生:占城、古里、天方 …… 师:对照世界地图册,他们都是 今天的 哪些国家和地区。 生:越南、印度、沙特阿拉伯 …… 师:假如你是一个精明的明朝商人,沿途你会做哪些买卖。 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点评。 ( 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学生通过阅读,能归纳出“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这一结论。 但怎样证明“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教师设计一组对照表,把郑和和同时期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进行比较: 郑和 哥伦布 首航时间 1405 年 1492 年 船数 200 多艘 3 艘 航船大小 长 米。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1、、概念规律题组1取两块平玻璃板,合在一起用手捏紧,会从玻璃板上看到彩色条纹,这是光的干涉现象,有关这一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这是上下两块玻璃板的上表面反射光干涉的结果B这是两玻璃板间的空气薄层上下两表面的反射光相干涉的结果C这是上面一块玻璃的上、下两表面的反射光干涉的结果D这是下面一块玻璃的上、下两表面的反射光干涉的结果2两个偏振片紧靠在一起
1、、概念规律题组1关于全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可能产生全反射B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可能产生全反射C光从折射率大的介质射向折射率小的介质时可能产生全反射D光从传播速度小的介质射向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时可能产生全反射2一束光从某种介质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 130,折射角 260,折射光路如图1 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
1、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案 55 机械振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一、概念规律题组1简谐运动的平衡位置是指()A速度为零的位置 B回复力为零的位置C加速度为零的位置 D位移最大的位置2悬挂在竖直方向上的弹簧振子,周期为 2 s,从最低点的位置向上运动时开始计时,它的振动图象如图 1 所示,由图可知()图 1Ats 时振子的加速度为正,速度为正Bt1.7 s 时振子的加速度为负,速度为负Ct1.0 s
1、,a 为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光线的入射角为 1,折射角为 2,根据 n 可以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12实验器材木板、白纸、玻璃砖、大头针、图钉、量角器、三角板、铅笔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2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 并取 的一点 O 为入射点,作过 O 的法线 3画出线段 为入射光线,并在 插上 2 两根大头针4在白纸上放上玻璃砖,使其中一个长边与直线 齐,并画出另一条对齐线
盾心理,感受父亲的诚信。 这个“k”是谁用橡皮擦过的。 为什么父亲会去擦“k”字。 结果父亲是怎样做的。 从“擦”字中让我们体会了父亲的矛盾心理,感受父亲做出选择的不易,因为选择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 ) 二、交流分享 阅读提升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父亲是怎样面对和处理道德难题的,让我来给大家汇报吧。 我还体会到了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A、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