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铁机械制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程序文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法规及其他要求; d 技术研发中心 负责收 集技术标准及其他技术法规要求; e 各部门对收集到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逐一进行确认,确定出适合本公司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f 各部门把收集到的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上报到办公室,由办公室建立公司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法律法规的评审 品质保证部组织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法规的有效性、适宜性进行评审。 技术研发中心对技术标准的有效性、适宜性进行评审。 办公室负责组织对行政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评审。 实施 a 办公室 保持法律、 法规 及其他要求的原件,按《文件控制程序》对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并进行适用性评价,以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本公司的环境因素; b 办公室利用报纸、广播或专题研讨会的形势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c 技术标准由技术研发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d 各部门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部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更新 a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的归口管理部门要不定期地进行评审、确认。 随时增 加或更新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的最新版本,并上报办公室,由办公室 修正公司的《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清单》; b 办公室下发新的版本,并收回旧的版本,并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5 相关文件 《 文件控制程序 》 6 记录表格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清单 13 环境因素辨识程序 HDT0205 1 目的 对本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识别,并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3 职责 管理代表负责审核重要 环境因素 清单。 品质保证部 、生产制造 部 为 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公司 适用范围 内活动、 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的检查、监督、指导,评价重要 环境因素。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环境因素的识 别,填写《环境因素 识别评价 表》,对新的环境因素识别后及时上报到品质保证部。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环境因素识别 应考虑到生产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及相关方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八个方面: a 三种时态: 过去:过去发生的但环境影响遗留 至今的; 现在:现在正在发生的环境影响; 将来:将来在计划中或在活动中可能产生的。 b 三种状态: 正常状态:指日常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因素,如扬尘、机械噪声等; 异常状态:指非日常但可预见的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因素,如设备开机、停机和维修等; 紧急状态:不可预见何时发生且可能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等。 c 八个方面: 大气污染; 14 水体污染; 噪声污染; 土地污染; 能源资源和原辅材料消耗; 固体废弃物污染; 对社区环境的影响; 其他环境污染。 环境因素评价 对环境因素的评价采用是非判断法。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准则 a 不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环境因素; b 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环境因素; c 化学危险品涉及的相关环境因素; d 能源消耗类的环境因素; e 有较大节约潜力的原材料消耗类的环境因素; f 一旦发生时可能引起重要 环境事故或影响的环境因素; g 相关方有合理抱怨的环境因素; h 现有管理 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环境因素; i 涉及以上条款的为重要环境因素。 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时应考虑: a 影响 适用范围 ; b 影响程度; c 产生量; d 法律、法规符合性; e 能源的消耗量; f 可节约程度 ; g 采用二因子法乘积 分数值 大于等于 20 的为重要环境因素。 各单位根据评价结果,汇总编制本单位的《环境因素 识别评价表 》,上报 品质保证部。 品质保证部 经过评价、确认、最后确定公司的环境因素,填写 公司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环境因素更新 15 各单位结合本单位的活动、服务等与《环境因素 识别 评价表》进行对比,若有新的环境因素,及时 上报品质保证部。 为保持信息的有效性,各单位每年年底对本单位的环境因素进行重新确认评价,必要时予以修订或补充,由 品质保证部 完善公司的《环境因素 识别 评价表》。 品质保证部 对每年提出的《环境因素 识别 评价表》进行确认并监督、检查。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各单位要组织与下列活动有关的人员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更新,对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评价按下列步骤进行。 a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生较大变更时; b 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 c 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d 公司的环境方针发生变化时。 5 相关文件 《 大气和水污染控制程序 》 《 噪声控制程序 》 《 固体废弃物控制程序 》 6 记录表格 环境因素 识别 评价表 16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程序 HDT0206 1 目的 为了识别公司生产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评价危害事件的风险程度,制定有效风险控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级别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程序。 2 适 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 范围 内有关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辨识、评价和控制活动。 3 职责 管理者 代表负责审核重要 危险源 清单。 品质保证部 负责组织公司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危害的辨识、风险评价的更新及控制工作,对风险进行评价、确认并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各单位负责确定本部门的风险源。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工作原则 预防原则:依据生产作业所涉及的活动 适用范围 、危害事件的性质以及时间、风险的特点,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方法。 分级原则:选取的方法应能给危害事件的危险 等级及需采取的不同控制措施。 一致性原则:依据生产作业活动特点,存在的隐患,选取的相应方法,确保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一致性。 危险源辨识 辨识 适用范围 a 设备采购、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报废等所有运行活动(包括相关方使用的设备、设施); b 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包括进入作业现场的相关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 油类及其他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废弃物等活动(包括相关方的有关活动); d 生产过程中常规、非常规的作业活动; e 办公场所 辨识状态 a 正常状态 ―― 每天正常进行的日常活动; 17 b 异常状态 ―― 停机、检修、维护等; c 紧急状态 ―― 火灾、爆炸、发生事故、事件。 辨识时要考虑在作业过程中的几个方面: a 人的不安全行为; b 不良的作业环境; c 物的不安全状态 ; d 管理方面的缺陷。 辨识方法: a 根据工序、工艺流程所涉及的活动进行辨识; b 采用现场观察进行辨识; c 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档案进行辨识; d 根据管理经验进行辨识; e 根据管理过程进行辨识。 风险因素评价 定性风险评价,对下列 4 种存在的情况,可直接定为级别较高的风险( A..B 级风险)。 a 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且易发生重大事故的; b 相关方有合理抱怨要求的; c 曾发生过事故,现今无合理控制措施的; d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定量风险评价,计算每项已辨识出的危害事件所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如下方法: D=L*E*C 式中 D-为风险值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表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L )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8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4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2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1 基本不可能 极不可能 18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表 暴露于危险环境 的频繁程度 ( E) 分数值 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8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6 每周一次,或偶尔暴露 4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年几次暴露 1 非常罕见的暴露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表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C) 分数值 后果 100 大火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财产损 失 100 万以上 40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财产损失 50- 100 万元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财产损失 10- 50 万元 7 严重、残疾或造成财产损失 5- 10 万元 3 重大、重伤或造成财产损失 1- 5 万元 1 一般、轻伤或造成财产损失 1 万元以下 D=L*E*C 表 风险等级划分( D) 分数值 风险级别 320 高级( A) 163~ 320 高中级( B) 70~160 中级( C) 20~70 中低级( D) 20 低级( E) 各单位根据各项项目实际情况辨识 出的危险源及控制 措施,汇总填写《危险源清单》,生产制造部和品质保证部 综合制定控制措施以及各类风险的评价、确认,确定各级危险事件,采用二因子法乘积 分数值 大于 70 的为重要危险源 填写《 危险源识别评价表 》、 《重要 危险源清单》上报公司。 风险控制 19 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 “ 消除 ” 的原则,其次是考虑降低、监控管理,使用个体防护是最后的手段。 风险控制策划 各单位的风险控制措施根据职责权限制定,公司进行评价、确认、批准。 辨识、评价和控制的更新 为保持信息的有效性 ,各单位每年年底应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重新确认、评价,必要时予以修订。 生产制造部和品质保证部 对各单位每年提出的《危险源识别评价 表》进行再确认并督促、检查。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及时更新: a 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发生变化; b 职业活动发生变化; c 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发生变化; d 内审、外审、管理评审的要求; e 事故、事件、不符合出现后评价结果; f 主要原、辅助材料发生较大变化; g 相关方抱怨和要求; h 设备、设施发生较大变化; i 其他情况需要时。 5 相关文件 《 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 》 《 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 6 记录表格 危险源识别评价表 重 要危 险源清单 20 信息交流内外协商和沟通程序 HDT0207 1 目的 为了保证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信息交流的及时性、有效性,确保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部、外部有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3 职责 各单位负责本部门业务 适用范围 内的信息接收、传递、沟通等工 作。 办公室是交流与沟通的主要责任部门。 员工代表负责职业健康安全信息的沟通。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协商和沟通 所有员工和员工代表应积极参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监督国家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在公司的贯彻执行,并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员工代表要以提案方式,代表员工参加职业健康安全的策划、决策和管理。 信息交流的内容 外部信息交流的内容 a 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范和标准等信息; b 上级或地方主管部门发出的规定、决定、要求、指示等信息; c 环境监测、职业健康监察等有关信息; d 相关的信息,包括来自社区居民的投诉而抱怨,来自供方的 信息,与顾客的沟通,涉及重要的环境影响的处理,伤亡事故的上报等; e 公司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 源 以 《致相关方一封信》方式 传递相关方。 内部信息交流的内容 a 管理体系运行的信息:内审和管理评审; b 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和效果; c 监测测量结果; d 有关不符合的信息:包括不符合、不合格、纠正和预防措施等信息 ; e 紧急信息,包括事故、事件、应急准备与响应情况等; 21 f 员工及员工代表关注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包括作业场所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改善的讨论; g 其他内部信息。 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信息的传递方式 a 口头 ; b 电话 ; c 传真 ; d 网络 ; e 会议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