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教案1内容摘要:

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 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来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里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作者说 ,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但是到这里访问,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这里指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 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 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 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 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还有,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 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绐读者提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一些很精辟的议论值得琢磨。 比如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