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三最新物理实验试题汇编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内容摘要:
1、(2012淮北一模). I.(8分)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首先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在保证弹簧秤与木板平行的条件下,互成角度地拉长橡皮条,使结点到达铅笔记下0点位置及两细绳的方向,如图12中的出两弹簧秤的示数F 0A=、F 0B=.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图中利用图示法求出大小F=_为了完成本实验,还要进行的一项关键操作是_,在本操作中需要记录的是_和_1、(8 分) 给分(2 分)(图 2 分,从略) 只用一个弹簧秤将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 O 点(2 分),弹簧秤的示数,拉力的方向(每空 1 分)2(2012河南郑州第一次质量检测). (4分)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2、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图中图表示用两个互成角度的拉力牵拉橡皮条,乙图表示用一个拉力牵拉橡皮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图中两个拉力的方向必须相互垂直B. 甲、乙两图中,橡皮条拉伸方向必须水平C. 甲、乙两图中必须将橡皮条拉到相同位置甲图实验完成后,可更换橡皮条,继续进行乙图实验答案:012 上海崇明期末)、(5 分)“研究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 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位置,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 (1)图乙中的 F 与 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 向的是。 (2)关于此实验,下列情况正确的是()A两弹簧秤的拉力一定比橡皮筋的拉力大B橡皮筋 3、的拉力是合力,两个弹簧秤的拉力是分力C如果将两个绳套换成两根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将不同D两次拉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 O 的目的是确保两次弹簧秤拉力的效果相同3、 ( 1) F ( 2 分 ) , (2)( D ) ( 3 分 )4( 2012上 海 浦 东 期 末 测 试 ) ( 4分 ) 如 图 所 示 “用 斜 面 上 力 的 分 解 ”实 验 中 ,A、 放 一 个 力 传 感 器 , 将 物 体 的 重 力 分 解 为 平 行 于 斜 面 方向 的 分 力 ( 用 ) 和 垂直于 斜 面 方 向 的 分 力 ( 用 )。 2甲 乙第 27 题, , 以 上 均 选 填 “变大”、“变 4、小”或“不变”)。 4 变大 、 变小 5(2012 届上岗中学 12 月调研)(6 分)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带有绳套的细绳。 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实验中两次拉伸橡皮条,以下注意事项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以下观点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 (填字母代号)。 A两细绳必须等长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绳 5、套方向应成 900 角,以便算出合力大小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5_ _012 四川绵阳二次诊断性考试)(17 分)(1)(2 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将弹簧测力计 A 挂于固定点 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 M。 弹簧测力计 B 的挂钩处系一细线,把细线的另一端系在 A 下端细线上的 O 点。 手持 B 水平向左拉,使 O 点缓慢地向左移动,其总保持 B 的拉力方向不变。 不计弹簧测力计重力,拉力不超出量程,则 A、B 的示数 B 的示数 B 的变化情况是。 AF A、F B 均变大,其合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变BF A、F B 均变大,其合力大小和方向都改 6、变CF A 变大, 小,其合力大小不变,方向改变DF A、F B 的合力大小改变,方向不变6 答案:A 7(2012 栟茶中学一模)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带有绳套的细绳。 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实验中两次拉伸橡皮条,以下注意事项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以下观点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 (填字母代号)。 A两细绳必须等长弹簧秤、细绳、橡皮条 7、都应与木板平行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绳套方向应成 900角,以便算出合力大小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7 (1) (2)012 黄冈中学 9 月月考)(6 分)用平木板、细绳套、橡皮条、测力计等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验,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且尽量减小误差,你认为下列说法或做法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的是 _A用测力计拉细绳套时,拉力应沿弹簧的轴线,且与水平木板平行B两细绳套必须等长C同一次实验两次拉细绳套须使结点到达同一位置D用测力计拉两个细绳套时,两拉力夹角越大越好8探究“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橡皮条一端固定于 P 点,另一端连接两个弹簧秤,分别用 两个弹簧 8、秤,将结点拉至 O 点现让 小增大,方向不变,要使结点仍位于 O 点,则 大小及图中 (90 o)角的变化可能是( ) A增大 同时增大 角 B减小 同时减小 角C增大 同时减小 角 D减小 同时增大 角9 答案: 10(2012 广东肇庆上学期期末)(18 分)(1)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主要步骤如下:A在桌面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 A 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 D记下 D 点的位置, 9、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 F; E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 F 的图示;F比较力 F和 F 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上述步骤中: 有两处遗漏了重要内容,这两个步骤的代号是: ; 遗漏的内容分别是 和。 10 答 案 :C( 1 分 ) 、 E( 1 分 ) C 中 应 描 下 两 力 的 方 向 ( 2 分 ) E 中 应 将 结 点 拉 至 O 点 ( 2 分 )(2012 松江期末质量监测)(8 分)“研究共 10、点力的合成”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 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 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 (1)图乙中的 F 与 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向的是_。 (2)(单选题)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3)(多选题)实验中可减小误差的措施有( )A两个分力 2 的大小要尽量大些B两个分力 2 间夹角应越大越好C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D距离要适当,将橡皮筋拉至结点 O 时,拉力要适当大些12(2012 重庆理综上学期期末)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力的图示,如题 22所示图上标出了 2、F、F四个力,其中力 (填上述字母)不是由弹簧秤直接测得的12. (6 分)F。2012年高三最新物理实验试题汇编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相关推荐
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 tu243。 ),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 狼牙山东西、东南各长15公里,面积为225平方公里。 环山共有五坨36峰,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均为峭壁悬崖,山势险峻。 东、南两面稍缓,各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主峰,“闫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非贴壁不可逾越。 返回。 这仅仅是把敌人引上 绝路吗。 不是,五位壮士把自己也引上了绝路。 。
1、+ - G+ ) (B) (C) (D)1.(2012 河南三门峡调研)(1)(4 分)如图所示是用量程为 6电流表改装为欧姆表的部分电路,那么测量电阻时接线柱 A 应是表笔(填红或黑);已知欧姆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 么在电流表 4度处所对应的电阻值为_ _。 1 答案:(1)黑(2 分) 250(2 分)2(2012 上海崇明期末)、(6 分)(1)多用表调到欧姆档时
任务:默读 29自然段,找出描写五战士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词句,进行圈画批注,去体会“壮”。 合作方法:组长组织组员比一比圈画,说一说批注。 要求:先自主学习 4分钟,再合作学习 3分钟,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汇报。 展示交流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英勇跳崖 顶峰歼敌 班长马宝玉 沉着地 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进了, 才 命令 狠狠地 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
所以他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引上绝路: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的主力,班长马宝玉 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 走。 ”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 热血沸腾 , 紧跟在班长后面。 小组合作交流: 4— 9段中你所画的句子,看看哪个关键的字词让你感动。 在小组内谈谈你的体会。 文 1 抢 夺 插 举 喊 顶峰歼敌: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 1. 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 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 正确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难点: 1. 比较深刻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2.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 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自我评价: 几何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要从抽象的概念中形成直观形象比较困难,所以这节课,我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