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上课)内容摘要:

疏通、翻译课文第二部分 小 知 不及大知,小 年 不及大年。 奚以 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 晦朔 , 蟪蛄 不知春秋,此 小年 也。 楚之南有 冥灵 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 匹 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 智慧 不了解大智慧, 寿命 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凭什么 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见了太阳就死的“朝菌”,不知道 一月的时间变化 ;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 寿命短的。 楚国的南边有 冥灵这种树 ,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远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 (这就是 寿命长的 )。 可是 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闻名于世,一般人与他 相比 ,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 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 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 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汤之问棘也 是 已。 穷发 之北,有 冥海 者, 天池 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 修 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 而上者九万里, 绝 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且 适南冥也。 译文:汤问政于棘 这种情况。 在那 草木不生的北方, 有一个 深海 ,那是 天然形成的水池。 那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 长 ,它的名字叫作鲲。 有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双翅展开像天边的云,鹏乘着 旋风环旋飞 上数万里的高空, 穿过 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 , 将要 到南海去。 斥鴳笑之曰:“彼且 奚 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 数仞 而 下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 至 也。 而彼且奚 适 也。 ”此大小之 辩 也。 译文:斥 鴳 嘲笑它说: “ 它将要到 哪里 去呢。 我飞腾起来,不过 十几尺 高就 落下来 ,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也就是飞的 最高限度 了,而它将要飞 到 哪里去呢。 ” 这就是大和小的 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 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归纳第二部分大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 ——众人 鹏鸟 ——斥鴳 段意归纳:本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 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 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 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疏通、翻译课文第三部分 故夫知 效 一官,行 比 一乡,德合一君,而 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 若此 矣。 而宋荣子 犹然 笑之。 且举世 誉 之而不加 劝 ,举世 非 之而不 加 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 已 矣。 彼其 于世,未 数数 然也。 虽然,犹有未 树 也。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 胜任 一个官位,品行 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 信任 的人,他们看待自己,其实也是 这样的。 宋荣子 尚且 嗤笑这四种人。 再说全社会的人都 称赞 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 勤勉 ;全社会的人都 责难 他,他也并不因此而 更加沮丧。 (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 止 了。 他 在世上,没有 急迫追求 什么。 即使这样,还是有不曾 树立 起来的东西。 疏通、翻译课文第三部分 夫列子御风而行, 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 数数 然。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 待 者也。 若夫乘 天地之 正 , 而 御 六气之 辩 , 以游无穷者,彼且 恶 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列子乘风而行, 飘然轻巧 ,十五日后返回。 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 急迫追求。 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 凭借 风力。 至于顺应 天地万物的 本性 , 把握 六气的 变化 , 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 什么 呢。 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有 :通“又” 有待 :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 无待 :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地限制。 至人 : 道德 修养最高尚的人 神人 : 精神 世界完全超脱于物外的人。 圣人 : 思想修养 臻于完美的人。 庄子理想中的逍遥人格形象,根本特征是“无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利禄,不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是无待逍遥。 顺应天地万物自然规律 驾驭大自然的变化 在无限的时间空间中生存 未逍遥游 宋荣子修养还不够 列子要凭借风逍遥 逍遥游 “ 效、比、合、征 ” 四种人,被世俗所累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复述范例: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 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 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何谓“逍遥”呢。 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 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归纳第三部分大意: 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 “ 效、比、合、征 ” 的四种人 ,有才智修养,但都 被世俗所累 ; 宋荣子 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 “ 犹有未树 ” ; 列子 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 犹有所待者 ”。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 “ 逍遥游 ” ,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第一部分: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不自由) 第二部分: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亦不自由) 第三部分: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 无所待 (无己、无功、无名 ——追求绝对的自由 ——逍遥的境界)。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 “ 小大之辩 ”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第一部分: 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 “ 有所待 ”。 ( 待 —— 凭借) 第 1层: 描述鲲鹏形象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 2层: 鹏鸟南飞有所待: 以 “ 野马 ”“ 尘埃 ”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 3层: 反驳蜩与学鸠: 此二物也有所待,以行路备粮作喻反驳。 第二部分: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万物“ 有待 ” ,存在 “ 小大之辩 ”。 (辩 —— 区别) 第 1层: 阐明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的道理。 (不及 —— 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之意) 第 2层: 补充印证,点明 “ 小大之辩 ” 第三部分: 由物到人,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效 ”“ 比 ”“ 合 ”“ 征 ” 四种人,虽有才智修养,但为功名利禄束缚,所以仍未达到逍遥游之境界。 列子能御风而行,轻妙可观,但犹有所待者,还未能算是逍遥游。 本篇是 《 庄子 》 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