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三国演义聊“思维”杨建军内容摘要:

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接着,是徐庶走马荐诸葛。 三顾茅庐之后,孔明终于出山。 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孔明通过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一系列近乎神奇的成功案例,在当时,乃至千年之后的读者心中形成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千古第一军师”大神一样的形象。 像这种从个别认识,逐步上升为普遍认识的思维,称为上升性思维。 求解思维 官渡大战前夕,曹操聚众谋士商议,面对十倍兵力于自己的袁绍,是打是降。 谋士们各抒己见,郭嘉根据袁绍与曹操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表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赤壁大战之前,面对曹操诈称百万军队的威胁,孙权多次聚众商议。 文臣主降,武将主战。 后来经孔明舌战群儒,智 激周瑜,智激孙权后,东吴团队最终做出决定,誓死保卫家乡,血战到底。 像这样,围绕问题展开思维,依靠已有的知识去寻找与当前现状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称为求解思维。 决断性思维 在“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中,由于马谡恃才抗命,不听孔明事先的军事部署,不顾王平一再劝阻,在山头扎营,丢了军事重地街亭,导致蜀军大败。 为了维护严明的军纪,孔明不惜斩杀唯一的接班人 —— 马谡。 这种以规范未来的发展为中心的思维称之为决断性思维。 我们再举个贾诩先生的例子。 官渡大战前夕,袁绍 和曹操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都来拉张绣加入自己的战队。 当袁绍主动派使者前来招降时,张绣当然倾向于投靠表面实力强大的袁绍了。 贾诩此时从幕后倏( shū指极快地)然闪身说:“替我谢谢袁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