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水源公司南水北调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定期修整模板,确保模板底边和拼缝处平整度满足规范要求;设专人紧固模板,手劲一致保持对拉螺杆松紧一致;装模时要求操作工人检查拉杆的工作情况,杜绝使用坏丝的拉杆螺母和已变形拉杆 ; 混凝土侧压力比较大时,拉杆上双螺母。 振捣强烈时螺母底下加垫减振弹簧垫片,防止拉杆崩丝,出现跑模,亦可用精轧螺纹钢当对拉杆使用。 立上层模板时,利用下层砼浇筑时预 留的对拉螺丝将模板固定牢固,并在上下层砼接头的部位增加钢管支撑,确保砼浇筑过程中不发生跑模。 (2)处理方法 ① 错台高度小于 1cm 的用磨岩机磨平或者用砂轮磨平即可。 ② 错台高度大于 1cm 的处理方法一:将错台一侧,顺水流方向按 1∶ 10坡度磨成斜面,垂直水流方向按 1∶30 坡度凿成斜面,边缘凿除深度均应不小于 1cm; 然后 清洗干净,表面用 1:2 砂浆进行修补至平整。 ③ 错台高度大于 1cm 的处理方法二:根据平整度控制标准,对错台高度超过标准要求的,先细心修凿,预留 ~ 保护层,再用手持电动砂轮打磨平整。 10 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产生的原因 (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 胶 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 冻 ; (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防治措施 (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 方可使 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 规范 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 期 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 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 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 土 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 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11 抗渗性能不稳定 现象 施工中留取的试样,前后抗渗检验结果差异较大 (大于 0. 2MPa),并有波动,不稳定。 产生的原因 (1)所用水泥厂家批号不一、品种不同,其强度储备和砂 石骨料 组成差异较大,或水泥储存、保管差别较大,造成前后使用的水泥品质发生变动,影响混凝土抗渗性和其他性能。 (2)砂石材料分批进场,材料品质不一,如级配、含泥量和泥块含量等,差异较大。 砂石含水率不测定,用水量不调整。 (3)计量不准或失控,水 秤 自 动 控 制 装置失灵,加水量凭借坍落度控制,用体积比替代重量比,致使用水量、水 胶 比和配合比等都失控。 (4)技术交底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抽查,致使搅拌不均、振捣不实、养护不及时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5)试件取样缺乏代表性,成型制作未按操作程序和规定进行。 养护工作随意性大,这就必然影响混凝土抗渗性能的稳定性。 (6)抗渗试验过程中,若试验人员责任心不强,或中途停电,反复打压,以及计算等问题,也影响到抗渗试验的结果。 防治措施 (1)不同品种水泥不能混用;尽可能使用同一厂 、同 批 次 、同一强度等级的水泥配 制混凝土。 过期、受潮、结块水泥不要使用,称量误差不得超过177。 2%。 水泥进场应有出厂合格证和进场复 检 证明。 (2)砂石材料尽可能做到一次性进场。 对于每次分批进场的砂石,应对其级配、含泥量和泥块含量等技术指标进行复验,符合标准要求的准许使用。 计量要准确,称量误差不得超过 3%。 砂石混合级配应按照 规定 要求范围控制。 (3)砂石含水率每 班 测定 4 次 左右 ,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以便及时调整配合比。 不允许用坍落度控制用水量,用体积比代替重量比。 (4)加强施工管理,严肃操作纪律,把技术交底落实到位。 做到不合格的、无合格证的材料 不进场、不使用。 实行搅拌工作挂牌制,浇筑振捣人员实行施工操作结构 (构件 )编号实名制,由 队长 作好记录,便于发生问题进行核查和处理。 养护工作应由专人负责或专人 监督。 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和岗位责任到人。 (5)抗渗试验一般所需时间较长,试验前应和供电部门联系妥或自备电源。 (6)抗渗试件的制作宜由专职质检人员、监理人员在场见证,以增强试件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7)加强混凝土振捣,防止漏振、振捣不密实,结合面部位加强振捣。 二、 混凝土裂缝 及 冬季质量通病 的 产生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 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1 地面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 产生的原因 由于 不均匀沉降(地面的沉降往往与主体结构中柱、墙等的沉降不一致,从而在它们的结合部位产生较大的裂缝)、温度及收缩变形 引起。 预防措施 1. 地面混凝土浇筑时应与墙、柱间留有 20mm 的缝隙,以使墙、柱和地面的沉降相互独立 ; 2. 垫层铺设前,其下一层表面应湿润。 室内地面一般可不设伸 缩 缝。 室外地面采用混凝土垫层时应设置伸缩 缝, 其间距为 20m。 室内外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均应设纵向缩缝和横向缩缝。 纵向缩缝间距为 3~6m,横向缩缝间距为 6~12m。 室外地面或高温季节施工的地面,缩缝间距宜采用下限值。 垫层混凝土的纵向缩缝应做平头缝或加肋板平头缝。 当垫层厚度大于 150mm 时,可做企口缝。 横向缩缝应做假缝。 平头缝和企口缝的缝间不得放置隔离材料,浇筑时应互相紧贴,企口缝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假缝宽度为 5~20mm,深度为垫层厚度的 1/3,缝内用 不高于 1: 水泥 砂 浆填缝。 房屋 等大面积水 混凝土垫层应分区段浇筑,分区段应结合变形缝的位置,不同类型 的建筑地面连接处和设备基础的位置进行划分,并应与设置的纵向、横向缩缝的间距相一致。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 产生原因 胶 比、塌落度过大 ; 2. 板 主 副 筋位置不当 ; 3. 混凝土早期养护不好 ; 4. 混凝土强度未到 ,就在其上堆放材料、搭设支架。 预防措施 1.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对于混凝土的塌落度应加强检查 ,每班在出料口和仓面多次检测 ; 2. 在 薄板 浇捣过程中派专人护筋,避免踩下 副 筋的现象发生 ; 3. 混凝土浇筑前先将 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浇筑完毕后应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满足以下要求: (1)应在浇筑完毕后 12 小时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 (2)混凝土浇水养护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 天,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 28 天; (3)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4)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 4. 混凝土强度达到。 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堆放材料、安装模板 及支架,以免由于振动等原因产生裂缝。 3 屋面细石混凝土刚性防水层开裂 产生原因 1. 未设分格缝或分格缝设置不合理 ; 2. 混凝土内钢筋网片在分格缝处未断开 ; 3. 混凝土与基层间宜设置可靠的隔离层 ; 4. 养护不好。 预防措施 1. 混凝土应在屋面板的支承端、屋面的转折处、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设置分格缝,其纵横间距不宜大于6m; 2. 混凝土内钢筋网片应在分格缝处断开 ; 3. 混凝土与基层间设置可靠的隔离层 ; 4. 混凝土浇完后应按规定做好养 护工作。 4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 产生原因 大体积混凝土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 水泥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热量,是大体积砼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 由于大体积砼截面厚度大,水化热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使砼内部的温度升高。 砼内部的最高温度,大多发生在浇筑后的 3~ 5d,当砼的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 温度应力与温差成比,温差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 当砼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该温度应力时,便开始产生温度裂缝。 这就是大体积砼容易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约束条件 大体积钢筋砼与地基浇筑在一起,当早期温度上升时产生的膨胀变形受到下部地基的约束而形成压应力。 由于砼的弹性模量小,徐变和应力松驰度大,使砼与地基连接不牢固,因而压应力较小。 但当温度下降时,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若超过砼的抗拉强度,砼就会出现垂直裂缝。 外界气温变化 大体积砼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对大体积砼的开裂有重大影响。 砼内部温度是由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度和砼的散热温度三者的叠加。 外界温度越高,砼的浇筑温度也越高。 外界温度下降,尤其是骤降,大大增加外层砼与砼内部的温度梯度, 产生温差应力,造成大体积砼出现裂缝。 因此控制砼表面温度与外界气温温差,也是防止裂缝的重要一环。 砼的收缩变形 砼的拌合水中,只有约 20%的水分是水泥水化所必需的,其余 80%要被蒸发。 砼中多余水分的蒸发是引起砼体积收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收缩变形不受约束条件的影响,若存在约束,就会产生收缩应力而出现裂缝。 预防措施 (一)严格控制骨料的质量,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严格控制碎石、黄砂的质量,采用细度模数为 – ,碎石采用 5~ , ~ 二级配,砂、石的含泥 量严格控制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及和易性的前提下,掺入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泵送剂,改善混凝土骨料级配, 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 , 减少单位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延缓混凝土水化热峰值时间。 流道等 混凝土中掺入聚乙烯醇纤维 30%聚丙烯晴纤维 30%聚丙烯纤维 40%复合纤维(掺量为 )抗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和的加水量,在浇筑过程中勤测混凝土的坍落度,防止混凝土坍落度过大造成表面干缩裂缝,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 10177。 2cm 以内; (二)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 根据现场实际条件,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 ,尽量安排在阴天和夜晚开始浇筑,以达到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的目的。 ,以降低混凝土的入仓温度。 ,在混凝土浇筑时,尽量取用下层骨料,粗骨料拟采用深井水淋洒,降低骨料温度。 ,及时搭设凉棚,采用遮阳网覆盖仓面,减少阳光直接照射。 ,当气温超过 35℃时,在拌和水中加冰块降温。 (三)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将在流道内 部布置循环冷却水管,用聚乙烯高强钢丝内衬塑料管作为进、出水流道混凝土的冷却水管, 并安排专人控制内外温差。 (四)加强混凝土的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浇捣完毕后,初凝前用长刮尺刮平, 及时 用木抹子 将 混凝土表面拍实并搓毛两遍以上,以闭合收水裂缝,防止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最后根据不同部位要求进行压光。 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顶板面层采用 1层塑料薄膜、 1 层土工布覆盖进行保湿、保温养护。 流道进口用土工布封闭,以防串风,减小混凝土内水分散失。 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在混凝土内部温度逐步降低并与外部最低气温相差 20℃以内并且 养护不少于 14d时才能拆除流道模板 ; 墩墙模板在混凝土内部温度逐步降低并与外部最低气温相差 20℃以内方可拆模,拆模后同步对混凝土侧面悬挂 1 层土工布起到保温保湿工作。 (五)改善混凝土的约束条件 对泵站站身进行合理的分层,减轻新旧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减少约束范围; 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缩短施工分层之间的混凝土浇筑时间,快速、均匀、薄层上升,以减轻混凝土的约束作用。 5 混凝土冬季施工的质量通病以及预防措施 钢筋的锈蚀与混凝土裂缝 产生原因 由于钢筋的氧化锈蚀伴生体积膨胀,致使混凝土沿主筋 或箍筋方向产生裂缝。 其次,水泥的安定性不良,混凝土的水 胶 比太大,早期强度低,失水太快也会引起开裂。 混凝土内部水分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形成压力也将引起轴向裂缝。 预防措施 ( 1) 严格控制氯盐的掺量。 按照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规定:氯盐掺量不得超过水泥重量 1%,基本钢筋就不锈蚀 ,尽量不掺。 ( 2) 限定量的氯盐掺入时应充分溶解或搅拌均匀,以防止偏折引起局部钢筋锈蚀 ,可采用防冻剂来代替氯盐。 ( 3) 控制水泥质量和混凝土混合物水 胶 比,增大其密度性,防止水分转移,均能有效地防止混凝土的裂缝产生。 结构疏散与水分转移 产生原因 水分转移及结构疏散的混凝土,以表面呈冰晶、土黄色,砂浆骨料结合脆弱,声音空哑等为特征。 同时由于混凝土内部压力差、温度、湿度差,使水分自边缘向中心移动造成空隙。 预防措施 ( 1) 适当掺用以防冻剂 减水剂 早强剂 引气剂组成的复合外加剂,减。东线水源公司南水北调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