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重庆高三考前模拟理综试题内容摘要: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部分(选择题 126 分)选择题:本题包括 21 小题。 每题 6 分,共 126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大肠杆菌是生物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微生物,下列有关它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含有高浓度 “伊红一美蓝”培养基可将其筛选出来B它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受体细胞,重组质粒在其体内可以扩增C. 大肠杆菌基因的编码区是间隔不连续的D. 它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内含有质粒并具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22011 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 2、享。 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 “受体(”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并在细菌入侵时快速激活非特异性免疫。 斯坦曼则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能激发 T 淋巴细胞,引起一系列反应,如制造出抗体和“杀手” 细胞等,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者”。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受体(基因表达的产物,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B受体( 在细胞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C树突细胞激发 T 淋巴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树突细胞能激发 T 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3将玉米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切除长势相同的多个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分别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保持在黑暗中 12h,胚芽鞘向右弯曲,弯曲角度与琼脂块中 3、生长素浓度关系如右图所示。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效应一定不同B实验结果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是为了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上述实验说明了种子萌发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共同作用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叙述,正确的是A右图中种群呈“J”型增长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右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 2 时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D因为植物群落有分层现象 ,所以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5根据图中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关系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 图中胰岛 B 细胞的靶细胞是全身细胞BA 图表示饥饿状态时激素作用于肝细胞使肝 4、糖元分解C神经递质、激素和酶相似,都是微量高效的物质,都能一次产生多次利用D若药物放置于 B 图的突触间隙中,刺激 A 点,D 点无反应,则证明药物阻止信息传递有效6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以下关于化学的应用错误的是A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土吸收水果释放的乙烯,可达到水果保鲜的目的B用明矾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杀菌CH) 2 和 H)3 可以做无机阻燃剂D某科研机构研制出一种用植物秸秆生产乙醇的新工艺7下列物质中不能通过置换反应生成的是A BC C DF 2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 液、液蒸干并灼烧可分别得到 a 2 的醋酸溶液中:c (H+) = c() + c()C将 氨 气 通 入 一 定 量 5、硫 酸 溶 液 中 , 充 分 反 应 后 溶 液 则:c(+) c()D某温度时,1L 纯水中含 106 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的中和热可表示为:H ( (H 2O(l);HH 3H 2O(l);HQ 1kJ/)1/2H 2O(l);HQ 2kJ/(H 2O(l);HQ 3kJ/ 2、Q 3 关系正确的是A 2Q 3 B 2Q 3 C 3Q 1 D 2Q 3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下列关于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正确的是A乙酸乙酯中混有少量乙酸,加入 液后分液B苯中含有少量苯酚,加入溴水后过滤C用渗析法除去 H)3 胶体中的氯离子D除去 液中的少量 入过量的 ,用酒精萃取分液11 氯 6、碱工业是一种高耗能产业,一种将燃料电池与电解池组合的新工艺可节能 30%以上,下图 是该工艺图示(电极未标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 为 Y 为 池为电解池,且 m 池为燃料电池,且 a工艺优点是燃料电池提供电能且能提高烧碱产品的浓度12据测定,指示剂酚酞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酚酞的分子式为 酚酞可与 液发生显色反应C1 酞与 全加成,最多可消耗 10 2D1 酞与 液共热,最多可消耗 3 时,将 6 8 2 充入 2 L 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g)3H 2(g) g)H 2O(g ) ,容器中 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 图中虚线表示仅改变某一反应条件时,H 7、2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是A反应开始至 a 点时 v(H 2)1 -1曲线对应的条件改变是升温,则该反应 H0C曲线对应的条件改变是降低压强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14如图所示为一列频率 f=10 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则 A此时质元 Q 向下运动B此时质元 N 向上运动C该列波波速为 20m/列波波速为 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内阻 r 0,R 1 和 两个定值电阻当滑动变阻器 R 的滑片向 a 移动时,电路中电流表 2 的读数分别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I 1 不变 BI 1 变小 CI 2 不变 DI 2 变小n( 8、,6) 4 6 8 102468 爆胎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对于爆胎后胎内气体迅速喷出的过程(不计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外界对气体做功 B气体内能增大C气体温度升高 D气体压强减小17已知甲、乙两颗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半径分别为 们的运行速率分别为 么,v 1 和 比值为A B C D 1同学在学习了动力学后,绘出了某一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 a、速度 v、位移 合 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若该物体在 t=0 时刻,速度为零,则A、B 、 C、D 四个选项中表示该物体速度方向不变,一直沿单一方向运动的图象是A B C 原子被电离出一个核外电子后,变成类氢结构的氦离 9、子已知基态的氦离子能量为氦离子能级图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氦离子吸收光子的情况中,正确的是A基态氦离子不能吸收 55光子 B基态氦离子不能吸收 光子 C一群基态氦离子吸收 48.4 光子后,能发出 6 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一群基态氦离子吸收 48.4 光子后,能发出 3 种不同频率的光子20如图所示,空间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在水平面内的光滑金属架(足够长)上串入一电容器,闭合开关,让导体棒 金属架上匀速向左运动一段距离后,断开开关,并使 再受其它外力作用现合上开关,则导体棒的运动情况是A先向左做变加速运动,后改做匀速运动B先向右做变加速运动,后改做匀速运动C向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D向右做初 10、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21如图为某一水池的竖直截面,水面 , 水平池底,图中 a、b、c 为三个相同S/mt/ 6t/,位于 N 的发光点 b 发出的光恰能经水面全反射到达池底中央 O 点处,则Aa 发出的光一定能经水面全反射到达 O 处Bc 发出的光一定能经水面全反射到达 O 处C水面上的人在 O 点正上方任何高度处都看不到 面上的人在 O 点正上方任何高度处都看不到 选择题 174 分)22 (19 分) (1) (8 分)某兴趣小组利用平抛运动知识测量某农庄水平喷水口的流量(单位时间内从管口喷出的水的体积) ,方法如下:右图为用十分度游标卡尺测量喷水口内径 D 得到的结果,则 D m。 打开水阀,让水从喷水口水平喷出,稳定后测得落地点距喷水口水平距离为 x,竖直距离为 y,则喷出的水的初速度 (用 x、 y、 g 表示)。 根据上述测量值,可得喷水口水的流量 Q (用 D、 x、 y、 g 表示)(2) (11 分)某同学要测量一电压表 内阻,提供的器材有:A电压表 程 3V,内阻约为 2压表 程 10V,内阻约为 5源 E:电动势约为 10V,内阻不计D滑动变阻器 R:最大阻值为 20E定值电阻 值 5值电阻 值 30 G电建 S 及导线若干 该同学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实验电路图,通过改变滑。2012年重庆高三考前模拟理综试题
相关推荐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 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 使用 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 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择题 126 分)选择题:本题包括 21 小题。 每题 6 分,共 126 分。 确的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洋葱表皮细胞中一般以染色质状态存在 C减数第一次分裂
177。 2 3.若 m 是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02 mnxx 的根,且 m ≠0,则 nm 的值为( ) ( A) 1 ( B) 1 ( C) 21 ( D) 21 4.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02 mnxx 的两根中只有一个等于 0,则下列条件正确的是( ) ( A) 0,0 nm ( B) 0,0 nm ( C) 0,0 nm ( D) 0
观察上式我们不难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 ① 当 b2- 4ac> 0时,方程有__个________的实数根;(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 当 b2- 4ac= 0时,方程有___个____的实数根 x1= x2=________ ③当 b2- 4ac< 0时,方程______实数根 . 精讲点拨 这里的 b2- 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