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课件内容摘要: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研习第二层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① 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 “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ⅰ 周敦颐在 《 爱莲说 》 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 ⅱ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耿介; ⅲ 郑思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高洁。 ⅳ 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 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ⅴ。 李白笔下的月,林逋笔下的梅,周敦颐笔下的莲等等。 ② 从情与景的关系来看: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字也用得极妙 ,“ 见 ”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 无我之境 ”。 如果用“ 望 ”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 有我之境 ”,就失去了一种天真意趣。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 另外,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 ③ “东篱采菊”的形象。 为何又在“东篱下”呢。 首先,东是春天的方向,象征大自然。 其次先东,后南,再西,全方位融入自然,物我合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 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