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内容摘要:

认识华表的造型特征,探究表现方法。 刻画华表的细部特征,造型完整美观。 教具学具:华表图片、勾线笔、泥、各种纸盒、饮料瓶、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引导阶段 从电影节华表奖的奖杯引入。 提出探究 “华表 ”的主题。 (华表奖奖杯是一座小雕塑,它的原形就是人们常说的 “华表 ”。 “华表 ”到底是什么。 ) 发展阶段 30 ( 1)学生分组上台展示所收集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用简短的语言加以介绍。 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华表的来历及其象征 意义。 教师对各组收集资料的情况进行点评和小结。 ( 2)教师播放课件组织学生欣赏各式华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华表的细部特征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和象征意义(典型代表天安门前的汉白玉华表柱,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可以说是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柱)。 引导学生感受华表雕塑古朴精美的整体风格。 ( 3)组织学生欣赏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手段表现的 “华表 ”作品。 教师重点讲解或示范线描、泥塑、综合材料组合等的基本表现方法。 ( 4)学生分区开展创作活动(绘画、泥塑、综合材料)。 三、展示评价阶段 分组展示,组织学生欣赏同学的作品。 学生自 评谈创作心得,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提出修改意见。 四、收集整理阶段:回收可利用的材料,清理垃圾。 五、拓展与延伸:欣赏原始部落以及少数民族的图腾柱,了解图腾柱文化。 天安门前的华表是干什么用的 31 北京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华表,十几米高的大石柱上,从下到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彩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显示着我国古代雕刻艺术领域中技艺精良巧夺天工的本领。 华表一般由柱础、柱身、柱顶组成,明以后柱础一般为莲花柱座;柱身以圆形为主, 也有八棱形、方形等,柱身一般雕有螭龙、卷草等图案;柱顶上部横一云板,称为承露盘,盘中蹲坐一怪兽,叫 “犼 ”。 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不成龙,而各有所好。 九子之中有一形状类似狮子,喜好守望的犼,常立于华表和房顶上。 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的顶上,都有一个石头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 据说这种石兽名叫 “犼 ”,性好望。 犼头向内的,名叫 “望君出 ”,是希望皇帝不要深居宫廷,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要经常出来看看自己的臣民;犼头向外的,名叫 “望帝归 ”,是希望皇帝外出巡视完毕就马上回宫,不要耽 恋山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 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统治者欺骗、收买人心的伎俩。 这个生动的传说故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皇帝寄存的美好愿望,同时也 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懑情绪。 32 总之,华表是我国特有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产物,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也是随着朝代的更替,逐渐改变着它的历史作用。 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前。 第 15课时 课题:第 8课 鸟语花香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方 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 指导学生用富有墨色变化和多样的线条表现有诗意的画面。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富有创意的应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表现画面。 掌握中国画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 教具学具:国画用具 33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引导阶段: ( 1)课件演示:观看欣赏自然美景,师与学生一起凭自己对鸟语花香的理解,交流自己对画面的想象。 ( 2)引导学生解读和理解大师的写实与写意的表现手法。 齐白石富有生活情趣的花卉鱼虫:要求简单 描述画面的形象、线条、笔法。 让学生说出从画面上看到的东西。 吴冠中的泼墨写意画:荷塘、小鸟天堂 知道墨色有浓有淡。 吴冠中的线条画 简洁、明快、用流动的线来表现流动的物体和凝固的形体。 ( 3)运用中国画水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然后相互欣赏、取长补短。 发展阶段: ( 1)师生共同作画,探索水墨画的表现手法: 请学生在板上的宣纸上随意点个点,师即兴添画成花或鸟。 ( 2)归纳表现手法:勾画添画方法、色彩写意法。 ( 3)指导学生运用色彩和墨色深浅变化和浓淡变化来塑造形象。 34 充分体现国画的墨色韵味 变化的特点。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展示交流 把学生作业进行展示,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发扬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 增强学习信心。 五、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课后进一步根据自己喜欢的形象与内容尝试练习,使他们更好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来描绘学生对生活中的感受和童心童趣。 第 16课时 课题:第 8课 鸟语花香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 指导学生用富有墨色变化和多样的线条 表现有诗意的画面。 通过欣赏指导启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于画面表现之中。 35 教学重难点: 运用富有创意的应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表现画面。 掌握中国画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 教具学具: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引导阶段: ( 1) 让学生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鸣,欣赏自然美丽的景色和大师优秀的绘画作品。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自己对鸟语花香的理解,交流对画面的想象。 ( 2)引导学生解读和理解大师的写实与写意的表现手法。 ( 3) 进一步 运用中国画水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然后相互欣赏、取长补短。 发展阶段: ( 1) 在交流的基础上,启示 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美丽的景色想象,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象征性描绘。 36 ( 2)鼓励学生根据中国画的表现基本规律,结合中国画技法的运用。 不仅表现常见的造型,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想象进行夸张、变形,表现更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象。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展示交流 五、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画面。 37 第 17课时 课题:第 9课 陶泥的世界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了解用泥或陶土制作生活用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揉、搓、粘等技法及点、线、面的组合。 教具学具:橡皮泥、牙签、垫板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说陶 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 学生讲述知道的陶文化。 (二)赏 陶 (媒体展示陶文化 ) 欣赏彩陶文化: ( 1)半坡型 ( 2)庙底沟型 ( 3)马家窑型 ( 4)半山型、马厂型 38 欣赏黑陶文化特点:黑、薄、光。 彩陶文化运用的艺术法则。 欣赏现当代陶文化。 媒体出示彩陶图片,介绍认识各时期彩陶的特点和风格。 媒体出示黑陶图片 媒体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媒体展示现当代陶艺作品 三、玩 陶 提问:这些作品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 ? 这一件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感觉怎样。 A、手捏的作品是按什么步骤做的呢 ? B、手捏的大泥团应注意什么 ? C、盘条法又是怎样做呢 ? 搓泥条应该怎样才能搓得基本一致 ? 怎样才能使泥板拼接的作品变得牢固而不会轻易损坏 ? 拍泥板应该注意什么 ? 以下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装饰的 手法,你能说说吗 ? 欣赏学生作品。 媒体出示捏制法、盘条法、泥板拼接法制作的作品及相应文字 四、 老师总结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39 第 18课时 课题:第 9课 陶泥的世界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了解用泥或陶土制作生活用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揉、搓、粘等技法及点、线、面的组合。 教具学具:橡皮泥、牙签、垫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 出示陶艺作品,仔细观察比较,说说它们各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 制作方法归纳:泥条盘筑、随手捏制、泥板拼接法等。 用各种方法做成的陶艺作品 二、探究方法 将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在学生间传送,看一看,摸一摸,感知作品制作特点。 思考:泥板拼接法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 ? 同桌或小组间交流。 40 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 三、教材赏析 观察教材步骤图例,进一步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欣赏教材范品,开阔思维,感知作品造型的多样性。 四、作业要求:运用多种方法个人独立制作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造型生动的陶艺 作品。 五、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六、作业展评 第 19课时 课题: 第 10 课 诗情画意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41 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课件 出现童声朗诵《咏鹅》,激发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并描绘诗的含义,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景。 小结:我国传统艺术的常见表现手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揭题:诗情画意 (二)新授 课件出现故事一首《静夜思》 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就会常常用李白的《静夜思》来表达思乡的心情。 ( 1)师:读了这首诗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42 (启发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情景。 ) ( 2)教师出示几幅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提出问题:哪幅作品最符合诗意。 为什么。 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引导观察表现的特点及手法。 课件出 示图片,以听一听,找一找,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找出相配对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作的特点。 教师小结:要画出诗中的情景,除表现出诗中的主体,还要表现与它相适宜的景物 …… (三)发展阶段 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你想怎样表现它。 引导学生展示准备的资料,介绍解释诗意,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 教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 提出作业要求: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构图。 第二课时:完善构图,上色。 学生操作,教师加强个别指导。 2) 引导个 别后进生的造型创作。 三、学生绘画,教师辅导 43 提醒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 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使其完善作品。 四、评价交流,展示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